路得記
《舊約全書》的一卷。約寫于公元前4世紀初,被認為是希伯來文學史中出現的第一篇原始小說。《路得記》取材于公元前12世紀即大衛以前“士師時代”的民間故事。小說講述迦南鬧饑荒,伯利恒有個叫以利米勒的人攜妻子拿俄米及兩個兒子前往摩押地寄居。兩個兒子先后娶了摩押女為妻。后來,以利米勒和兩個兒子相繼死亡,留下了3個寡婦。拿俄米因思念故鄉,毅然決定回歸伯利恒。二媳婦路得執意同往,愿服侍婆婆終生。回歸故里后,路得就靠揀拾地里的麥穗供養婆婆。麥地的主人波阿斯是以利米勒的一個至親。他為人善良,對路得盡心侍奉婆婆的舉動深表同情,并對她十分愛慕。拿俄米贊同這樁婚事,后在她的鼓勵下,路得與波阿斯結為伉儷。婚后夫妻和美,他們并把拿俄米接到家中,共同過著安寧幸福的生活。從表面看,《路得記》似是描寫婆媳關系或寡婦改嫁的問題; 其實作者所要涉及的,正是猶太民族婚姻史上的一個重大問題——禁止異族通婚。作者熱情贊揚了波阿斯與摩押女路得的婚姻和描繪了他們婚后的美滿生活,就是為了說明猶太民族應允許異族通婚。小說的結尾,作者又大膽地把異族女子路得說成是猶太民族歷史上第一位最偉大的國王——大衛的曾祖母,更是意義深遠。《路得記》描繪的異族通婚制是借古諷今,用以表達作者對當時執政的祭司貴族集團所實施的嚴禁與異族通婚制度的不滿情緒。
上一篇:詩的破格用法
下一篇: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