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議論雄闊》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劍門》詩,議論雄闊,然唯劍門則可,蓋其地為古今厄塞,英雄所必爭,故有此感慨;若尋常關隘,即作此大議論,反不稱矣,此理不可不知。(施補華《峴傭說詩》)
【詩例】
劍門
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
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兩崖崇墉倚,刻畫城郭狀。
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岷峨氣凄愴。
三皇五帝前,雞犬各相放。
后王尚柔遠,職貢道已喪。
至今英雄人,高視見霸王。
并吞與割據,極力不相讓。
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
恐此復偶然,臨風默惆悵。
【解析】
詩以形象感人,以性情感人,故古人有詩不主議論之說。宋詩好議論,后人多以為疵病。說詩不可多議論未嘗不對,但若說詩不可議論那就絕對化了。綜觀詩史,詩從未絕議論之用,從《詩經》到唐宋明清詩未有絕議論者。固有許多枯燥的議論詩,淡而無味,但也有不少議論風發的情韻俱佳之作。清人沈德潛說:“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似也,而亦不盡然。試思二雅中何處無議論?杜老古詩中,《奉先詠懷》、《北征》、《八哀》諸作,近體中,《蜀相》、《詠懷》、《諸葛》諸作,純乎議論。但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勿近傖父面目耳。”(《說詩晬語》)所以,詩之優劣實不能以議論與否分,議論得好,非但不破壞詩之性情,反而情韻俱佳,增強了詩情的完美。
杜甫《劍門》詩就幾乎是“純乎議論”,但又有情韻的好詩。古人評為“雄肆”、“議論雄闊”,是恰當的評價。全詩22句,均分為3段。前8句就以議論開篇,首2句發語突兀浩蕩,發“唯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之浩嘆,是為議論。“連山”以下4句是具體寫劍門之“險”與“壯”,雖不是議論,但是是全篇議論之根據。“連山”一聯寫劍門地形之易于割據者對中原之離心,“兩崖”一聯寫劍門形勢之險峻和易守難攻,正是野心家割據憑險之地。首段后2句 “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復又就“險”、“壯”議論:其險乃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慮! 且此2句又為下面一聯復脈。中8句純是議論但更深一層,已不僅是嘆賞劍門之“險”、“壯”,而是由此而發一通籌邊懷遠的大議論,是本詩主旨所在。“珠玉”2句論四川人杰地靈、物阜民殷,但統治者若搜求過盡,則必結怨。“三皇”4句乃追溯歷史,言“古風闊達,而末法誅求。是則結怨之根也”(《讀杜心解》),言外則統治者自應有籌邊之遠慮。故此中段議論雄闊而堂正。后8句寫詩人對蜀中形勢之擔憂,仍就其“險”、“壯”發言。“至今”4句言古來“并吞”與“割據”事發頻仍。“吾將”4句言正因古來多疊障憑險之事,所以詩人“意欲鏟疊嶂”,又恐自己力量無濟,只能“臨風默惆悵”。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詩幾乎純是議論,惟中段議論更深遠闊達,從上下數千年治亂之事,結出籌邊懷遠之大議論。全詩議論雄闊,頓挫抑揚,情韻悠遠。
議論雄闊,首先要求引起議論之事物應有雄壯之美;其次,詩人必須有雄闊之胸襟。古來寫劍門者不知凡幾,或只止于刻畫,或只是發粗豪之壯語,皆失議論雄闊之美,惟以杜甫之襟抱,對劍門之險壯,才能發《劍門》詩之雄闊議論!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議論有膽》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論述警策》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