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蘇舜欽
字子美,祖籍鋼山(今四川中江),生于開封(今屬河南)。祖父易簡,父耆,皆有名當世,《宋史》卷二六六有傳。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以父蔭補太廟齋郎。景祐元年(1034),登進士第,授光祿寺主簿,知亳州蒙城縣。景祐二年,父耆卒于陜西轉運使任中,奔喪長安。景祐四年,自長安至京師。寶元元年(1038),知長垣縣。康定元年(1040),遷大理評事,監在京樓店務。慶歷三年(1043),旅山陽。慶歷四年,以范仲淹之薦,授集賢校理,監進奏院。上書極論弊政。會進奏院祠神,舜欽依慣例賣拆封廢紙錢以充其資,不足,與會者各出錢十千助席,卻吏史,更召兩軍女伎。太子中舍李定騰謗都下,謂訕時政。御史王拱辰、劉元瑜彈奏其事。獄成,以監主自盜,減死一等科斷,除名為民,同會者十馀人皆連坐斥退。慶歷五年,來吳中,作滄浪亭居之。慶歷八年,復官,為湖州長史,未及赴任,卒。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的重要作家,有詩文集《蘇舜欽集》。他與歐陽修、梅堯臣齊名,時稱“歐、蘇”或“蘇、梅”。針對當時的浮艷文風,他主張詩文應“原于古,致于用”,不雕琢以害正;他認為“詩之作,與人生偕者也,人函愉樂悲郁之氣,必舒于言”,所以宏政教,輔治道(《石曼卿詩集序》),其要害是反映現實。如:《城南感懷呈永叔》、《吳越大旱》,指斥執政者尸位素餐,深刻揭露吳越大地“大旱千里赤”,“暴斂不暫息”,“鞭笞血涂地”以致“死者道路積”的慘象。《慶州敗》則尖銳指出慶州慘敗于夏人是由于朝廷素無“備軍之志”,是由于主將的怯懦無能。《送李冀州詩》、《寄富彥國》、《送杜密學赴并州》、《送安素處士高文悅》等詩,鼓勵友人抗御外患,效命疆埸、建功立業。《吾聞》詩則強烈希望自己能投身保衛國家的戰斗,以便“馬躍踐胡腸,士渴飲胡血,腥膻屏除盡,定不存種孽”,把敵人徹底消滅。他早于陸游,第一個在宋詩里,抒發了這種英雄抱負(參錢鍾書《宋詩選注》)。歐陽修說他的詩“筆力豪雋,以超邁橫絕為奇”(《六一詩話》),黃庭堅謂其詩“豪健痛快”(《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二蘇送梁子熙聯句》),劉克莊則謂其“歌行雄放”,“軒昂不羈如其為人”(《后村詩話》前集卷二),今人張晶則謂蘇詩風格可以用“豪獷哀頓為主而兼冷峻沉著”來概括(《文學遺產》1986年第五期鄭孟彤等《1985年唐宋詩歌研究述評》引)。“進奏院事件”以后,退居吳中,乃“蟠屈為吳體”,“極平夷妥帖”。其《夏意》、《淮中晚泊犢頭》二首,“極似韋蘇州”(《后村詩話》)。其《獨步游滄浪亭》則“幽獨閑放”(《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二),《獨酌》則閑放中有“曠達”(《梁溪漫志》卷八)。然亦不乏“雄偉”之句,如《中秋松江新橋對月和柳令之作》(《六一詩話》)。他在“進奏院事件”以前的詩作,修辭上“常犯粗糙生硬的毛病”(《宋詩選注》)。事跡詳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居士集》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二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藝苑巵言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