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張寒暉》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 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
才能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時候,
才能歡聚在一堂?!
作于1936年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在蔣介石“絕對不抵抗”命令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日本侵略軍就占領了我國東北全境。無數骨肉同胞被殺害,無數家庭被拆散。這首歌詞就是以此為題材而寫的。作者為之譜曲后,到處傳唱,對喚醒全國同胞的抗日意識起了很大的作用。
根據詞的內容和感情脈絡,大致可以把詞分為懷故、漂流、呼喚三個基本層次。詞的開頭部分,從自然資源的森林煤礦到田野出產的大豆高粱;從美好的松花江山水到衰老痛苦的爹娘、同胞,深沉而舒緩地訴說了家鄉的美麗富饒,激起人們對祖國、對民族無限的熱愛之情。然而,好景不長,“九一八”事變突起,日本侵略者占領了美麗而富饒的東北,東北的同胞只得背井離鄉,拋棄無盡的寶藏,只身在關內流浪。詞的第二層次在前面盡情鋪墊的基礎上,帶著對故土的眷眷情思,概括地敘述了失落故土的悲慘遭遇。那喪家的哀痛,那逃亡的凄惶,正好與前面所描寫的安寧而和平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而深切控訴了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面對如此強烈的生活反差,詞的第三層次用飽含無限感慨的發問,向故鄉、向親人發出聲聲深情的呼喚,寄寓了對早日收復失地的強烈期待,把感情推向了最高潮。
這首詞是一首滿懷離鄉之思、國難之痛的悲歌,歌詞中的“我”的遭遇實際上就是全體東北人民的遭遇,“我”的心聲實際上就是全國人民的心聲,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量,足以使每個中國人為之動容。歌詞把國難家仇緊緊聯系在一起,用帶有強烈抒情色彩的傾訴方式,用排比的敘述、發問和感嘆,反復渲染,增強氣勢,在懷故中寫離恨,在離恨中寫期待,把故土之戀、淪喪之痛完整而有層次地抒寫出來,讀來既蒼涼沉郁,又慷慨激昂,深沉而又曲折地表現了中華民族頑強剛毅的抗爭意識。
上一篇:《村夜·臧克家》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槍給我吧·未央》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