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煊·夜宿雙堆集》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艾 煊
松木做的門窗,邊框變形、翹裂;窗上插銷插不上,門也關不嚴。床上油膩膩的被子,冒出刺鼻的汗酸味。一盞15瓦的吊燈,暗得發(fā)黃。這個雙堆集的小旅店,店址,說起來會使膽小的旅客毛骨悚然。我手頭有幾張淮海戰(zhàn)役中的雙堆集照片,縱橫交錯的交通壕、塹壕,里邊橫七豎八躺滿了國民黨士兵的尸體;塹壕的胸墻,是尸體和泥土混和在一起,一層一層壘疊起來的。這是黃維兵團的野戰(zhàn)工事。小旅店的宅基,就坐落在這曾填滿尸體的戰(zhàn)壕上。
月亮悄無聲地走進屋來,撩得人難以入眠。
我起身走到院中,驚醒了樹蔭下的一群鵝,它們驚慌地互相報警。我繞過了這個部族的宿營地,走到門外。
零零散散的居民平房,沒有一星燈光,沒有一點聲響。此地農民,還是那種早起早睡的習慣。
我像個夢游癥者,緩緩地走到尖谷堆上。這個僅有二十來米高的小土山,在這片無邊的大平原上,昂首獨立,成了一座巍巍泰山。圍困黃維兵團時,七八里外就可看到這個尖谷堆。小土山上,有固守的陣地,有炮兵觀測所。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軍,扼守在這制高點上,拱衛(wèi)一里外兵團部的安全。雙方在這座小土山爭奪過多次。三十六年后再到雙堆集來,在路上,我眼望著吉普車的窗外,搜尋這個赫赫有名的尖谷堆,但一直不曾見到。直至走到它的面前,它似乎才從夢中醒來,睡眼迷糊地迎接客人。難道尖谷堆變矮了?
現(xiàn)在,尖谷堆上矗立了一座測地用的高高鐵塔。我踏著瞭望人員上下的垂直鐵梯,攀登上了塔頂?shù)钠脚_。
圓月立在中天,睜著明亮的大眼。人眼似乎也和月眼一樣,能看到整個大平原的極邊。天上、地下,處處都是那么純凈、明亮,但仔細辨認,卻什么也看不真切。一層輕柔的紗幕,罩在大平原上,遠方和近處,村莊、樹林、小河,全都迷迷蒙蒙,似有若無。
雙堆集、大王莊,沒有一星燈光,只有螢火閃滅不定。我初以為是磷火,埋骨逾萬的戰(zhàn)場,不會沒有磷火。但下晚聽老鄉(xiāng)說,時隔三十多年,磷火早已燃盡。
從我站立的尖谷堆,到雙堆集,到大王莊,到小王莊,到小馬莊,在戰(zhàn)斗中,這之間空曠的原野上,連一棵樹一株草也存不得身。現(xiàn)在,這寬闊的野地,擠滿了樹木和農舍。一片片黑森森的樹林,一方方反光的水塘。當年,雙堆集周圍沒有水塘,沒有河。十萬黃維軍,是靠井水活命的。混濁的井水,暗紅發(fā)黑,每口井里都泡了若干尸體。
站在尖谷堆的鐵塔上四望,這里,顯然不是雙堆集,但它又確是雙堆集。昨天和今天,事實和幻景,理智和情感,常常難以如一。
深深刻印在我記憶中的雙堆集,那是一個大戰(zhàn)的戰(zhàn)場,尸體、坦克、大炮,雜亂紛陳。那天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正是陰歷十一月十五。那晚也和今晚一樣,圓月懸在中天。我走進成了廢墟的雙堆集,沒有一間完整的房屋,只有許多土墻斷裂的空屋框。梁、柱、桁條、門板,有的搭成了抵擋我軍炮彈的工事,有的變成了蔣軍茍延活命的燃料。市集的南邊,蔣介石第二快速縱隊的將軍們,把三百輛無法快速逃跑的汽車,排成了一條軍事史上罕見的汽車防線。車廂里、車肚下,堆滿泥土;車頭朝里,車廂朝外,像撅著屁股挨打的孩子。這不是作戰(zhàn)防線,這是積木。國民黨將軍們在戰(zhàn)場上,有時也會像愚劣頑童那樣天真可笑。
雙堆集村外的田野上,挖成了一方一方與人體等長,與人體等寬的長方形土坑。每一土坑里,躺著一名傷兵。一排一排一排,成百上千,傷兵身上蓋著降落傘布片或者軍毯。布片上軍毯上,蓋滿一層濃霜。這就是黃維兵團的野戰(zhàn)醫(yī)院,名副其實的野地病房。戰(zhàn)斗結束的第二天清早,人道主義的山東老區(qū)擔架隊,來到了這塊地方。
激烈的槍炮聲停息了,午夜后的雙堆集,也像今晚這么靜。
勝利的夜晚,有的人疲勞之極,鞋襪不脫,倒到地鋪上,沉沉酣睡。我雖然全身極倦,但睡不著。第二天一清早,又走到頭晚月光下看不十分真切的戰(zhàn)場。坦克、大炮、汽車、尸體、濃霜。朔風在平原上疾走。我拍了一些照片。坐在尖谷堆塹壕的胸墻上,把拍紙簿擱在膝頭上,為新華社寫了一篇硝煙剛落,和平剛剛起步的戰(zhàn)場速寫。
已經持續(xù)了三十六年的和平歲月,就是從那天夜晚開始的。
很久就有重訪淮海戰(zhàn)場的愿望,有種種理由來,也有種種原因不能成行。懷故鄉(xiāng)、懷舊友,懷念母校、懷念戰(zhàn)場。為什么思念之心那么持久、強烈?說不清緣由,理不出邏輯。只是一種綿綿無盡的情愫而已。我想再一次看看烙印在腦中,固定在照片上的雙堆集。我不愿相信三十六年前的雙堆集是看不到了。如果確信當年的雙堆集是看不到的,那又何必千里迢迢跑來,住進這個骯臟的鄉(xiāng)村小旅店,踏月尋夢呢?
但理之常情,又使我相信雙堆集是一定會變了樣子的。至于變成什么情狀,那是無法事先揣測,也根本不愿揣測的。現(xiàn)在,我來了,看到它確是變了。原來的曠野(軍事術語叫開闊地),建了房屋;原來幾千名傷兵躺著的土坑式的野戰(zhàn)醫(yī)院,已還原為玉米正在成熟的糧田;原來擺滿了汽車、坦克、大炮、死尸,溝壕縱橫密布,層層設防固守的戰(zhàn)場,重新種上了水稻、玉米、棉花;原來光禿禿的村莊,又長滿了遮天蔽日的大樹。唯一沒有變的,是黃維的作戰(zhàn)指揮所,這幢下半截磚砌上半截土壘墻的五間平房,還是當年的樣子。戰(zhàn)后房主回來,填平黃維在室內挖的掩蔽部和交通壕,拆除堆在頂蓋上幾尺厚的沙包。單是這裝滿泥土的麻袋,房主在這屋里就回收了五百多條。
這樣的戰(zhàn)場遺跡,存留已經不多了。我在碾莊圩黃伯韜指揮所附近,也看到這樣一幢房子,那是墻壁上布滿了彈孔的瓦頂磚墻。房子已出現(xiàn)了倒塌險象。房東老太和她那位與新中國同齡的女兒都說,他們將盡力保存好這面墻壁這座房。這屋、這墻,是一頁活的、生動的歷史資料。
時間和空間經常易位,時間改變了空間的面貌。除了一處兩處三數(shù)處遺跡外,大戰(zhàn)似乎從未在這一帶發(fā)生過。正如兩千年前,這里曾經是陳勝吳廣起兵的大澤鄉(xiāng)。現(xiàn)在除了這一抽象的地名外,絕無一絲一毫兩千年前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的跡象。
我站在尖谷堆的鐵塔上,既看不到昔日的戰(zhàn)場,而新的歷史畫面,在朦朧的月光下,也看不很清晰。三十年的閉鎖,時間,在這里似乎是停滯的。居民大多還是住在那么低矮的、土墻草頂?shù)暮喡┪葜小:推剑谶@里實現(xiàn)了,但富裕、幸福,還有待爭取。
歷史車輪,不會永遠停留在舊痕的深轍中。
但我愿讓追求新生活的居民,從戰(zhàn)時的雙堆集遷走。遷到五里外的曠野,重建一座新的雙堆集。讓時間在那片新建市集的土地上,加快腳步飛跑,讓一座座高樓,在新的市集上平空矗起。那里將會有學校、商店、醫(yī)院、社隊工廠和磚墻瓦頂?shù)木用褡≌瑯恰H缤肭f圩的居民,他們保留了昔日的碾莊圩,在舊戰(zhàn)場南邊三里外的曠野,新建了一座碾莊市集。
讓原來的雙堆集,仍舊凝固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的舊貌上。讓這一小片土地上仍舊布滿塹壕、地堡、汽車防線、坦克、大炮、黃維的指揮所,一排排與人體等長等寬的土坑形野戰(zhàn)醫(yī)院。
這并非我忽發(fā)奇想,我接觸過許多人,幾乎都有這個愿望。有些人專程來到徐州,看了鳳凰山上的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不滿足,或興猶未盡,還要到碾莊圩、雙堆集、陳官莊這些名氣不小,但很偏僻的地方,去實地訪問、觀光。當年的將軍和當年的士兵,他們回到這戰(zhàn)場上,是來尋找當年的戰(zhàn)友和當年的自己,還有當年的敵人。尋找地堡、塹壕、彈坑,聞一聞漸漸消散的硝煙。學生、干部、國內國外的旅游者,他們是來尋找歷史知識,尋找生活價值,尋找反射自己青春的鏡面。這些從四面八方來到舊日戰(zhàn)場上的人們,動機不一,心境不同,但都想看到當年的戰(zhàn)爭景象,否則,何必千里萬里辛辛苦苦跑來一趟。
讓這里的空間凝固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同樣的時間上,凝固在和今晚月色同樣明潔的月色中。讓未來的歷史學家、戰(zhàn)史學家,親身經歷一番一九四八年真實的歷史環(huán)境。研究真實的昨天,以推動理想的明天。讓作家、畫家、電影導演,讓這些藝術家們,在這真實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里,追想當年,幻想未來,以這里的歷史事實為基礎,馳騁萬里,仙游千年,無窮無盡地翩翩聯(lián)想。讓國內和國外的旅游者,認識一下再也不會重復的昨天的戰(zhàn)爭場景。認識一下阻礙歷史發(fā)展和推動社會前進的人們,是怎么樣在這片土地上進行決斗的。認識一下人民的中國是如何從血與火的塹壕里誕生的。認識一下特殊的中國現(xiàn)代史。
但愿這里將會變成一座淮海戰(zhàn)役的戰(zhàn)場博物館。在我們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國土上,再現(xiàn)歷史決戰(zhàn)場景的地方,只不過占了三數(shù)平方公里,但這一小片土地的價值,也許會超過千百萬畝土地上種出的莊稼。
艾煊寫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散文作品,如《碧螺春汛》等,清新優(yōu)美,細膩動人,把江南風物寫得出神入化,身為皖中人的他也因此獲得“艾江南”之美稱。而寫于八十年代中期的這篇《夜宿雙堆集》,雖然仍可以看出些清新幽婉作風的影子,但更多了一層厚重感,而且剛健閎放,意蘊深長。
作者曾作為戰(zhàn)地記者,親眼目睹淮海大戰(zhàn)的戰(zhàn)場之一——雙堆集,當年,國民黨黃維兵團的十萬大軍在此被人民解放軍全部殲滅。三十六年后的月夜,作者再次踏上了這個讓他魂牽夢縈的地方。同樣是這塊土地,同樣是圓月懸在中天的夜晚,作者的心緒如何呢?“月亮悄無聲地走進屋來,撩得人難以入眠。”睡不著覺,真是因為月亮的緣故嗎?顯然不是。有所牽掛的他終于走出旅館,踏著月光,獨自登上那座曾經赫赫有名的尖谷堆,極目四望。
他的眼睛在遠遠近近搜尋,思緒則在過去與今天間不斷穿梭、交織、跳躍。一面是深深刻印在他腦海里的雙堆集,“那是一個大戰(zhàn)的戰(zhàn)場,尸體、坦克、大炮,雜亂紛呈”。雙堆集村外的田野上,挖成了一方一方的長方形土坑,每一個土坑里,躺著一名國民黨軍隊的傷兵,“一排一排一排,成百上千,傷兵身上蓋著降落傘布片或者軍毯”,“布片上軍毯上,蓋滿一層濃霜”。這是多么殘酷的場景!傷兵之多,作者用“一排一排一排”來形容,仿佛多得望不到邊際,令人過目難忘。一面則是眼前月光下的村野,“零零散散的居民平房,沒有一星燈光,沒有一點聲響”。整個大平原,“天上、地下,處處都是那么純凈、明亮,但仔細辨認,卻什么也看不真切。一層輕柔的紗幕,罩在大平原上,遠方和近處,村莊、樹林、小河,全都迷迷蒙蒙,似有若無”。這是何等寧靜平和的畫面! 如此強烈的對比,自然會引發(fā)讀者關于戰(zhàn)爭與和平、革命與建設的無盡思考。今天的人們該怎樣珍惜和平,并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作者此番千里迢迢趕來,踏月尋夢,為的就是看到當年的雙堆集。只有作為戰(zhàn)場的雙堆集,才能成為歷史的見證,才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歷史、理解今天。而眼前的雙堆集,“除了一處兩處三數(shù)處遺跡外,大戰(zhàn)似乎從未在這一帶發(fā)生過”。作者內心的失落是可想而知的。他因此滿懷深情地呼喚和囑托:“讓原來的雙堆集,仍舊凝固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的舊貌上”,“凝固在和今晚月色同樣皎潔的月色中”;“讓國內和國外的旅游者,認識一下再也不會重復的昨天的戰(zhàn)爭場景。認識一下阻礙歷史發(fā)展和推動社會前進的人們,是怎么樣在這片土地上進行決斗的。認識一下人民的中國是如何從血與火的塹壕里誕生的。認識一下特殊的中國現(xiàn)代史”。這段語重心長的聲聲呼喚,浸透著作者對國家、民族過去與未來命運的深沉思考,道出了一位老戰(zhàn)士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心聲。
通觀全文,作者或描寫,或記敘,或議論,或抒情,使文章顯得搖曳多姿。行文則隨類賦彩,筆調多變,似乎有無數(shù)套筆墨供作者自由驅遣:有時舒緩輕曼,如寫籠罩在月色下的平原的情景。有時作變徵之音,節(jié)奏鏗鏘,如寫大戰(zhàn)結束后的戰(zhàn)場:“坦克、大炮、汽車、尸體、濃霜。朔風在平原上疾走。”——濃霜刺目,朔風凄緊,讓人感到徹骨的寒意。有時詼諧幽默,如寫國民黨軍隊用三百輛汽車,排成了一條軍事史上罕見的汽車防線:“車廂里、車肚下,堆滿泥土;車頭朝里,車廂朝外,像撅著屁股挨打的孩子。”有時則富于哲理,引人深思:“歷史車輪,不會永遠停留在舊痕的深轍中”;“在我們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上,再現(xiàn)歷史決戰(zhàn)場景的地方,只不過占了三數(shù)平方公里,但這一小片土地的價值,也許會超過千百萬畝土地上種出的莊稼”。豐富多彩的筆墨,使文章更耐讀耐品。
作者還善于運用各種修辭方法。比如擬人,作者寫行車途中搜尋尖谷堆,但一直沒有找到,“直至走到它的面前,它似乎才從夢中醒來,睡眼迷糊地迎接客人”。這樣的描寫出人意表,而又非常生動風趣。比如排比,最后幾段排比句,如江河之水,一浪一浪,前后相望,滔滔不竭,層層疊涌,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內涵。
上一篇:《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郭 風·夜宿泉州》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