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杜牧
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于長安南下杜樊鄉(樊川)有別墅,世因稱“杜樊川”。唐文宗大和二年(828),登進士第。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應江西觀察使沈傳師辟為團練府巡官。后隨沈轉至宣歙觀察使幕。大和七年,入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為節度推官、監察御史里行,轉掌書記。大和九年,入朝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開成二年(837)應宣歙觀察使崔鄲辟任團練判官、殿中侍御史內供奉。遷左補闕、史館修撰。歷膳部、比部員外郎,皆兼史職。武宗會昌二年(842),出為黃州刺史。歷池州、睦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內擢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人因稱“杜司勛”。大中四年,轉吏部員外郎。自求出為湖州刺史。大中五年,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誥。大中六年,遷中書舍人。人因稱“杜舍人”、“杜紫微”(開元中曾稱中書省為紫微省)。是年十一月之后(已入853年)病卒。杜牧為晚唐大家,工于詩、賦、古文。亦精于書法。于詩造詣尤為突出。其賦以《阿房宮賦》最為著名。他論詩推崇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認為“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冬日寄小侄阿宜詩》)。貶抑元稹、白居易之作為“纖艷不逞”、“淫言媟語”(《李府君(戡)墓志銘》)。自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獻詩啟》)。生前與許渾、張祜、韋楚若、李郢等人友善,多有酬唱往還。詩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牧才甚富,胡應麟稱“俊爽若牧之,藻綺若庭筠,精深若義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錚錚者。其才則許不如李,李不如溫,溫不如杜”(《詩藪》)。其詩兼擅眾體,風格多樣,“風調高華,片言不俗”(蔡絛《蔡百衲詩話》),于晚唐詩壇別標高格。《陳氏書錄》稱“杜紫微才高,俊邁不羈。其詩有氣概,非晚唐人所能及”。徐獻忠《唐詩品》稱“牧之詩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揚頓挫之節,尤其所長。以時風委靡,獨持拗峭,雖云矯其流弊,然持情亦巧矣”(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八引)。李調元評為“輕倩秀艷”(《雨村詩話》),劉熙載目作“雄姿英發”(《藝概·詩概》)。尤精律絕。楊慎稱“律詩至晚唐,李義山之下,惟杜牧之為最。宋人評其詩豪而艷,宕而麗,于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升庵詩話》卷五)。賀裳論其絕句“最多風調,味永趣長,有明月孤映、高霞獨舉之象,馀詩則不能耳”(《載酒園詩話·又編》)。其名作佳篇如《山行》、《杜秋娘》、《赤壁》、《過華清宮絕句》、《清明》等廣為傳誦。身后所遺詩文由其甥裴延翰編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有《四部備要》本清馮集梧《樊川詩集注》四卷。《全唐詩》存詩八卷,而混有許渾等人詩作;《全唐詩補逸》補詩一首,《全唐詩續補逸》補詩一首,《全唐詩續拾》補詩六首。《舊唐書》卷一四七、《新唐書》卷一六六《杜佑傳》有其附傳。事又見其《自撰墓志銘》、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唐詩紀事》卷五六、《唐才子傳》卷六等。有年譜多種,以今人繆鉞《杜牧年譜》較為通行。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杜工部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楊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