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樂嘉
報告文學。作者徐志耕。發表于《解放軍文藝》1987年第7期。昆侖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這是一部史書式的報告文學。記述的是五十年前(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制造的人類歷史上一場舉世震驚的大悲劇——南京大屠殺。全書十九萬字全部以詳盡的史料構成,包括敵我友三方的報刊載文;幸存者的口碑資料,在南京的國際友人的日記,參加南京大屠殺的日軍口供,保存在檔案館里的現場記實,法庭審判記錄等。作者采用全景勾勒、典型人物專訪、典型事件特寫等手法從南京保衛戰開始,寫了城市的陷落,大撤退的混亂,侵略者殘殺無辜百姓的累累血債,直至將戰爭罪犯押上斷頭臺,逼真地再現了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真實場面,具有極強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全書以序、后記及十五章正文組成。序:大地在訴說。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三十萬,排起來“可以從杭州連到南京!三十萬個人的肉體能堆成兩幢三十七層高的金陵飯店!三十萬人的血有一千二百噸!三十萬個人用火車裝載,需兩千五百多節車廂!”抽象的數字具體化形象化了。第一章:13——黑色的數字。粗線條地勾勒了南京經過短暫的保衛戰終于陷落的情境。國民黨高級將領扮成伙伕,裝成乞丐,變成和尚紛紛逃命。成千上萬的國民黨士兵除少數逃出虎口,大部分不是戰死就是被俘。南京解除了武裝。第二章:白太陽與紅太陽。詳細記述了國民黨政府和軍隊對南京保衛戰的戰略決策和戰役部署。南京方面是固守城池以爭取時間等待西方國家調停。日本方面則是“一定要讓中國人丟盡臉”。于是便有了青天白日旗與旭日旗的決戰:紫金山、雨花臺和中華門的激戰,西線防守失利,烏龍山炮臺易手。作者集中筆觸再現了中國軍隊浴血抗戰的感人場面,同時也揭示了國民黨軍隊上層的種種腐敗現象。白太陽沒有戰勝紅太陽。第三章:安全區寫真。在血流成河的南京城有一個救苦救難的諾亞方舟,這便是由德國人、美國人、英國人、丹麥人等十七名外籍人士組成的“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和十五人組成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他們出于正義、和平和人道建立了安全區以拯救中國難民。第四章到第十四章,作者用十章篇幅全面、詳盡地鋪陳了南京大屠殺現場。第四章:血似江水水似血。三十萬遇難者中有十萬之眾是倒在三十里長的長江邊的。作者通過幸存者、目擊者的述說再現了中山碼頭、煤炭巷的慘狀。通過一篇訪問記寫出了漢中門外兩千余人遇害的經過。遇難者最多的草鞋峽由一位當年的日軍下士吐露了真情。五萬余人遇難的燕子磯則是作者對現場的直觀描寫,令人如身臨其境。第五章:虔誠的教徒。佛門弟子,基督信徒,穆斯林們,也沒能逃脫這場大劫難。第六章:街巷血淚。六個被采訪人的自述、六篇報刊剪輯、七家灣七戶人家的敘述讓讀者看到了手無寸鐵的普通百姓的悲慘命運。第七章:焚毀與洗劫。文中列舉許多具體數字,揭露了侵略者滔天罪行,及南京人民財產的巨大損失。第八章:秦淮殘月。因為戰禍,南京居民中的“不完全型家庭”約百分之七十。一邊是中國人民的控訴,一邊是普通日本人的反省和謝罪。他們的心表達了共同的愿望——和平。第九章:十四個秀英。作者從一千七百多張《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受害者、目睹者花名冊》中選取了十四位名叫秀英的婦女的親身經歷,再一次控訴了日軍的暴行。第十章:民伏們。被日軍抓去充當挑伕、伙伕、馬伕的中國人,其下場也是十分悲慘的。第十一章:難言的苦難。以書信一札的形式寫下了中國婦女所遭受的殘暴和侮辱。第十二章:不安的“安居”。總面積只有四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區”擁擠著近三十萬難民。在這個舞臺上,中國人外國人,人性獸性和奴性展開了生死搏斗。第十三章:傷痕不平恨不平。南京大屠殺給南京留下了許多殘疾人。他們是幸存者但卻留下了終生的傷痕和不平的恨。第十四章:荒野孤魂。記述了南京城幾十萬遇難者的掩埋過程。第十五章:歷史的審判。全部采用庭審記錄,再現了審判戰犯的實況。正義和公理終于得到伸張。作者在后記中表達了這樣一種愿望:戰爭是人類的自殺,愿這種野蠻的殘殺成為歷史的過去,世界和平才是人類共同的愿望。今天,在日本仍有人妄圖從根本上否認發生過“南京大屠殺”,并著書撰文為侵略者開脫罪責。作者飽蘸國人的血淚,以詳盡的事實和資料,較為全面完整地向世界人民披露了這一事件的始末真相,具有較強的文獻和史料價值。
上一篇:謝錫文《賣驢》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張艷華《南海長城》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