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杜工部集
詩文別集。二十卷,補(bǔ)遺一卷,其中詩十八卷。唐杜甫撰。由于杜甫在中國詩學(xué)史上的地位,杜集版本及各類注本也就特別多。今人周采泉有《杜集書錄》一書,摭拾幾備,擇要述之。《舊唐書·杜甫傳》云“甫有集六十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杜甫集》六十卷、《小集》六卷(潤州刺史韓滉集)。惜此本早已亡佚。后又有蜀本二十卷等多種,諸多版本中并無完集。此值宋初,“集無定卷,人自編摭”。宋人對杜甫集的整理重在輯佚和編年,基本形成杜集的定貌。其中尤以王洙、王琪二人功績最大。洙于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編成杜集二十卷;此次編輯,用力最勤,參考的本子多,分為古、近體,同時又作了初步的編年。到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琪就王洙本重為編定,由裴煜復(fù)視,鏤版刊行,成為杜集的一個定本。此本流布甚廣,為以后一切杜集的祖本,“自后補(bǔ)遺、增校、注釋、批點、集注、分類、編韻之作,無一不出于二王之所輯梓”(張元濟(jì)《宋本杜工部集跋》)。以后有毛晉汲古閣和錢曾述古堂影宋抄本。1957年,張元濟(jì)以二本相配影印,收入《續(xù)古逸叢書》。王琪本有翻刻,即所謂浙本和吳若本,錢謙益注杜詩用的底本就是吳若本,并云:“杜集之傳于世者,惟吳若本最為近古。”南渡以后,杜詩的編輯又有一個重要的發(fā)展。南宋高宗紹興(1131—1162)間的杜集,除浙本、吳若本外,又出現(xiàn)了黃伯思《校定杜工部集》二十二卷。此本把王洙以來杜集以古詩、近體編排的體例打破,以編年為主,同時對杜詩又作了一次輯佚,比王洙本更完備,然此本不見于歷代著錄,也未見傳本,只存有李綱《校定杜工部集序》。后又有蔡興宗、魯訔沿其編年體例所編杜集。蔡本誤字甚多,不為人所重;魯訔本凡十八卷,今亦不傳,止有一序,可略知梗概。以后王十朋《王狀元集百家注編年杜陵詩史》及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就是以魯訔本加以注釋會箋的。宋人編杜集,除分體及編年兩類外,還有以門類為序編次的,以徐居仁《門類杜詩》二十五卷為代表,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曾提及。隨著杜詩的編訂和流布,宋人對杜詩日益重視,注釋之風(fēng)應(yīng)運(yùn)而起,三種不同系統(tǒng)的版本都有一批著名的注本出現(xiàn)。分體類詩集注本有鮑欽止注、托名蘇軾的《老杜事實》(一作《杜詩釋事》)、王彥輔《增注杜工部詩》和郭知達(dá)《杜工部詩集注》三十六卷(一名《九家集注杜詩》),其中,以《集注》“最為善本”(《直齋書錄解題》),較他注精審簡要。編年類注本除前已述者,尚有黃鶴父子的《黃氏補(bǔ)注杜詩》,此注“大旨在于案年編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門類注本皆以徐居仁本為基礎(chǔ),如《門類增廣十注杜工部詩》、《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四部叢刊》據(jù)謙牧堂藏宋板影刊)和《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宋代還出現(xiàn)了劉辰翁的評點本。元、明以來,對杜集的整理沒有更大的進(jìn)展,研究風(fēng)尚轉(zhuǎn)向選雋解律,注釋訓(xùn)解本日多。元人有虞集《杜律虞注》二卷、趙汸《杜律五言注解》、俞季淵《杜詩舉隅》等。明人注杜詩頗多,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有張綖《杜詩通》等九種。其中,明人注本最有名的當(dāng)屬錢謙益《杜工部集箋注》,又名《錢注杜詩》,凡二十卷。有清一代,對杜詩研究作了集成性工作,多集注批點,較為通行的有仇兆鰲《杜詩詳注》、浦起龍《讀杜心解》、楊倫《杜詩鏡詮》等。又有史炳《杜詩瑣證》之類的研究專著多種。為適應(yīng)學(xué)術(shù)研究之需要,建國后又重新出版了大量的杜集和各類舊注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xué)研究·杜工部草堂詩箋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