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朱熹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婺源(今屬江西)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徙居建陽考亭(今福建建陽)。詩人朱松之子。幼穎悟,年十八貢于鄉,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登進士第,為泉州同安主簿。孝宗繼位,有恢復志,熹入對,言“今日所當為者,非戰無以復仇,非守無以制勝”,并陳古先圣王所以強本折沖、威制遠人之道,除武學博士,不就,歸。孝宗乾道六年(1170),工部侍郎胡銓以詩人薦,與王庭珪同召,以未終喪辭。淳熙(1174—1189)初以薦召為秘書郎。淳熙五年(1178),以差知南康軍,講求救荒之政,恰逢旱災,全活無數。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乞復其舊,親自制定書院《學規》。因上書直言,觸帝怒,以疾請退。淳熙八年,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公事,因前救荒有功,除直秘閣。會浙東大饑,赴浙東救荒革弊。淳熙十四年,提點江西刑獄。光宗即位,知漳州,除寶文閣待制知江陵府,旋以煥章閣待制提舉南京鴻慶宮。寧宗朝,韓侂胄有定策之功,朱熹反對其預政,為侂胄所忌。寧宗慶元二年(1196),監察御史沈繼祖誣熹十罪;詔落職罷祠。慶元六年,卒。嘉定(1208—1224)初,謚曰文;理宗寶慶(1225—1227)中,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淳祐(1241—1252)中,從祀孔廟。熹歷仕高、孝、光、寧四朝,實際為官時間不長,但皆竭心力為政,凡所奏聞,皆本正心誠意修齊治平之道,亦頗能切中時弊。熹平生好學,亦愿以所學教人,居崇安時,榜廳事曰紫陽書堂,又創草堂于建陽之霎谷,自稱霎谷老人。晚年卜筑于建陽之考亭,作滄洲精舍,自稱滄洲病叟,又號遯翁,考亭為講學之所,故人稱考亭學派。熹論文雖強調文以害道,貶低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然其論詩主張詩由感物而發,指出詩言志與詠歌其情為詩之根本,反對浮華不實之詩風。熹亦能詩,詩風清新簡淡,善于用五、七絕小詩說明生活哲理,如《偶作三首》(門外青山翠紫堆)、《泉聲次林擇之韻》、《吳山高》、《水口行舟二首》、《觀書有感》、《春日》、《泉井》、《桃溪》等。其描山繪水之作亦頗可觀。朱詩用筆自然,仿佛不經意而成,不求工而自工。故《宋詩鈔》編者謂朱“雖不役志于詩,而中和條貫,渾涵萬有,無事模鐫,自然聲振,非淺學所能窺。此和順之英華,天縱之馀事也。”著述極富,有《周易本義》、《周易參同契考異》、《蓍卦考誤》、《詩集傳》、《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通書》、《西銘解》、《楚辭集注》、《楚辭辨證》、《楚辭后語》、《韓文考異》。所編次有《論孟集議》、《孟子指要》、《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鑒綱目》、《宋名臣言行錄》、《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錄》等等,皆行于世。平生為文一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后世撰朱氏年譜凡數十種。較早者有宋李方子《朱文公年譜》三卷。《宋史》卷四二九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本色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