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楚辭
詩總集。此書為戰國至漢楚人所著具有楚國地方風格的詩歌總集,其中大部分為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包括《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另外還有楚人宋玉《九辯》、《招魂》(或認為是屈原作品)、景差《大招》,以及漢人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劉向《九嘆》。此為十六卷本,是西漢劉向所編,今已不傳。東漢王逸為楚辭作注釋,稱為《楚辭章句》,又加進自己所作《九思》,共十七卷,這是傳至今世最早的楚辭合編本。楚辭,最早稱為“辭”,是繼《詩經》之后產生于楚的一種新的詩體,它帶有鮮明的地域色彩,“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黃伯思《翼騷序》)。與《詩經》多是民間閭巷歌謠不同,楚辭則是文士們的嘔心瀝血之作。屈原是這一新詩體的開創者與完成者。他在楚地民歌基礎上,創造出一種具有浪漫主義和楚文化特色的詩體,用以攄寫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屈原的作品揭露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復雜的矛盾與沖突,它不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身世遭遇,而且系統地表現了他為之奮斗的先進的社會理想。屈原作品感情充沛,感染力強,取得極高的藝術成就,對后世影響很大,許多人競相仿作,但大多是只能得其形式,很難達到高超的藝術境界。漢朝統治者是楚人,對楚辭有特殊的愛好。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皆以楚辭體作歌,《漢書·禮樂志》亦言“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都于壽春(此為楚國最后都城),劉安喜士好文,“著作篇章,分造辭賦”。對于屈原及宋玉等楚人所遺辭賦進行了編輯整理,輯成楚辭第一個整理本,其本人亦曾奉漢武帝之旨為《離騷》作“傳”,這是楚辭第一個注本,惜已不傳,此后班固、賈逵、馬融皆曾為楚辭作注,均不傳,流傳至今的楚辭第一個注本即是東漢王逸之《楚辭章句》?!冻o》一向與《詩經》并稱為“風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的兩大源頭,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龍·辨騷》)。楚辭又以其奇情異想,宏篇偉構,以及美人香草的隱喻,綺麗的詞藻為歷代富于浪漫主義情趣的詩人所效仿。楚辭文深義奧,又多用楚地方言俗語,漢代已經難懂,解楚辭成為一種專門之學,故多以注本行世,白文本罕見。以楚辭名世之注本除《楚辭章句》外尚有《楚辭補注》、《楚辭集注》、《楚辭釋文》、《楚辭燈》、《楚辭通釋》等等。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格意趣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楚辭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