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楚辭選
楚辭選注本。①今人陸侃如、高亨、黃孝紓選注。此書是供“一般的閱讀”的普及選注本。全書“選了較早的《九歌》十一篇,屈原的《離騷》一篇,《九章》九篇與《天問》的一部分,宋玉的《九辯》的一部分及《招魂》的全篇”(《前言》)。入選諸篇皆有較為通俗細密的注釋,或解字詞,或釋詩意,“盡量采用各家的長處。有些爭論沒有結論的,暫時不去作煩瑣的考據。為了閱讀的便利,注解前后不避重復”(《前言》)。這些特點,便于初學。入選諸篇之前皆有題解,以介紹題意、寫作背景以及分析該篇的思想深度和藝術成就。選注者將《九歌》視為“楚國民間祭歌”,認為“屈原可能加過工,但成就應主要歸功于民間的無名詩人”(《前言》),可是從祭祀環境富麗堂皇,遣詞造句的典雅華麗,感情變遷的迅捷與細膩看,只能是活躍于宮廷的文人作品。此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出版。②今人馬茂元選注。此書“對屈原作品,除了一般人公認為偽作,而它的本身確實并不高明,如《遠游》、《大招》等篇而外,都保留下來,不加刪汰”。《天問》一篇編選者認為自己關于神話傳說的知識不足,暫置不錄。此外還選了宋玉的《九辯》,難以確定作者的《卜居》、《漁父》和賈誼的《吊屈原》以及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楚辭的精華大多包括進去(見《前言》)。對于入選作品注釋詳盡、通俗,并能兼采諸家之說,擇善而從。正文前之題解,更為詳密,其中羅列諸家之說,一一指其得失,折衷其間。本書前言較為系統地論述了楚辭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文化意義,對于楚辭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及其中所體現的人民性都作了很好的分析。指出楚辭中的“屈原的作品則正面地揭露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它不但反映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斗爭,而且系統地表現了作為斗爭實踐的指導思想。這樣的詩篇應該是很‘政治化’的,但屈賦中并未出現過概念化的說教”,“這是因為作者能夠把這些生活內容和思想內容概括在完整的形象里”。編選者特別強調楚辭的“比興之義”,它已經不像民歌那樣表現在某些個別事物的比喻上,“而往往是在于它集合了許多事物和運用了許多神話故事在詩人形象思維的活動過程中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象征的體系”(見《前言》)。此書適合一般讀者閱讀,故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但又帶有總結楚辭學成就與論辯性質,亦為學術界所重。此書大約是楚辭注本中發行量最多的。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至1962年北京第三次印刷,其印量即達到八萬四千冊。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楚辭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正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