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繪事后素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美學概念。原是孔子對于禮樂與仁義關系的概括,后人引申來討論文藝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語出《論語·八佾》:“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唬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素,白色,繪畫時用作底色。子夏所引之詩,見今《詩·衛風·碩人》,但“素以為絢兮”句為逸詩而不見于今本《詩經》。關于“繪事后素”句,后人有不同解釋。鄭玄注:“繪畫,文也。凡繪畫先布眾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以禮成之?!币詾槭窍确蟛识蟛妓亍?a href="http://m.tenkaichikennel.net/shiji/zhux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朱熹《論語集注》云:“繪事,繪畫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犊脊び洝吩唬骸L畫之事后素功。’謂先粉地為質,而后施五采,猶人有美質,然后可加文飾?!逼湔f與鄭玄有異。今人楊伯峻《論語譯注》則據朱說而加以發揮,譯為“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畫花”。今從朱、楊之說。在這里,孔子闡發《碩人》的詩意,謂繪畫必須事先有素底,然后施加彩色。子夏受其啟迪,很快悟到禮的內在實質,因而得到孔子的贊賞。禮是什么? 在孔子看來,是仁義道德觀念的物化形式,即其制度化,所以楊伯峻《譯注》于此補充“仁義”二字,直接譯為“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以后”。這補充有道理。孔子曾說過:“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論語·衛靈公》)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都強調先仁義而后禮樂,仁義是內在的本質,禮樂則是外現的形式。人的內在本質——仁義道德充實,則自然外溢而發為禮樂之光彩。后代的文學家,根據孔子意思加以發揮,于是強調文學家的內在人格道德修養,啟發后來人們對作家人品與文品關系的注意與研究,進一步又涉及創作中文與質的關系問題。質指思想內容,文指表現形式,內質外文,質先于文,文表現質。儒家那內容與形式統一的“文質彬彬”的傳統文學觀,就建立在質先于文、文為質服務——即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基礎上的。這一觀點,對后世詩歌的創作與批評,同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篇提出的“文附質”、“質待文”的觀點,以為“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即本孔子之言而發。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管錐編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續槜李詩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