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不平則鳴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文論概念。語出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边@是韓愈關于詩文寫作動機的表述。作者以為,詩文之作,都是作者心有所感,郁積于中,不能自已,乃泄而為文辭。凡自古以來儒家經典、諸子百家、史書辭賦、詩歌文章,均為不平而鳴的產物。其中又或鳴于盛明之時,或鳴于衰頹之世,或為國家之盛而鳴,或為一己之不幸而鳴。它并不專指憂苦之聲,也包括喜樂之情;并不專指抒情,也包括發表有關政治、社會、學術等方面的見解。但韓愈意中,實偏重于發憤抒情的一面。其《送高閑上人序》說,草圣張旭凡“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強調情感發泄而為藝術。因其作品是真情實感噴發而成,故“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其序雖言書法,而與詩文創作理亦相通。序中還說到如何方能有強烈的情感,須做到“利害必明,無遺錙銖,情炎于中,利欲斗進,有得有喪,勃然不釋”,即須執著于人生,執著于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是非利害,方能使內心世界常處于激動不平之中。如若“一死生,解外膠”,遠離人生,無情無欲,則“其為心必泊然無所起”,平靜如古井水,便不可能有出色的藝術作品產生。韓愈還曾說,讀所謂避世者阮籍、陶潛、王績的詩文,知其“猶未能平其心,或為事物是非相感發”(《送王秀才序》),亦即知其詩文乃不平而鳴的產物。又,“不平”雖包括種種情感,有喜有悲,而韓愈實著重于悲憂一面?!肚G潭唱和詩序》云:“是故文章之作,恒發于羈旅草野。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則不暇以為。”遭遇不幸之人,胸中有強烈的怨憤之氣,故多作詩文;王公大人志得意滿,則不易有強烈的情感沖動,遂不能多作。即使有所作以抒其歡愉之情,也不易動人。因為文藝欣賞的事實表明,“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因悲苦愁思而鳴,易于動人,說出了文藝欣賞中以悲為美的普遍心理。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三準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