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離魂》的主要內(nèi)容,《倩女離魂》導(dǎo)讀
《倩女離魂》是元代雜劇劇本。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鄭光祖著。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陵)人。生卒年不詳。年輩稍長于鐘嗣成,而晚于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大致卒于泰定元年(1324)之前,為元雜劇后期作家。他曾經(jīng)“以儒補杭州路吏”,為人正直,交友謹慎,待人感情深厚,尤其受到藝人們的崇敬。他病逝后,火葬于西湖靈芝寺,前往吊祭的人很多。鄭光祖是元代雜劇后期作家中最負盛名的一個,鐘嗣成贊他“名香天下,聲振閨閣”,賈仲明吊詞說他“錦繡文章滿肺腑,筆端寫出驚人句”,為時人所嘆服。今知作雜劇18種,現(xiàn)存8種,包括《伊尹扶湯》、《周公攝政》、《無鹽破連環(huán)》、《王粲登樓》、《三戰(zhàn)呂布》、《翰林風月》、《倩女離魂》和《老君堂》。此外《月夜聞箏》存有佚曲,見于《元人雜劇鉤沉》。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之一,明代有戲曲批評家對他尤為偏愛。他的《倩女離魂》堪稱元雜劇中的上乘之作,但今存的其他作品,思想和藝術(shù)都屬平平。
《倩女離魂》在《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上有著錄,今存《古雜劇》本、《柳枝集》本和《元曲選》本,前二種被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以《元曲選》本最常見。各本曲詞大致相同,個別曲文略有出入。《元曲選》本共分4折,第1折前有楔子。內(nèi)容略云:張公弼之女張倩女,自幼許給王文舉為妻。二人成年之后,張公弼和王文舉的父母均已故去。王文舉進京趕考前住在張家,張母打算在王文舉試后為他們完婚,因此讓他們以兄妹相稱。張倩女以為母親有悔親意,又怕王文舉高中之后另覓佳偶,煩惱悒郁之余,在王文舉走后,就病倒了。張倩女靈魂脫離肉體于深夜追上王文舉所乘江船,二人相依相伴,同至京城。王文舉一舉及第,攜妻回歸岳家,倩女的靈魂才與病臥床上的肉體合而為一,家中為他們補行了婚禮。
《倩女離魂》本事出自唐代陳玄祐的傳奇 《離魂記》。劇中塑造的人物性格鮮明。靈魂和肉體的兩個倩女,一個勇敢、執(zhí)著、潑辣,為愛情和婚姻自由而舍棄一切;另一個則鐘情、內(nèi)在、軟弱,默默地經(jīng)受了許多精神折磨。劇中的王文舉是個熱衷功名的呆書生,則與張倩女形象形成對比。
《倩女離魂》劇情曲折,富于戲劇性。曲文也典麗工雅,人物心理描繪細膩,有較高的藝術(shù)成就。
上一篇:《傷寒論》的主要內(nèi)容,《傷寒論》導(dǎo)讀
下一篇:《儒學警悟》的主要內(nèi)容,《儒學警悟》導(dǎo)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