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的主要內容,《傷寒論》導讀
《傷寒論》是中醫學經典著作。東漢張仲景撰。約成書于3世紀初。《隋書·經籍志》最早著錄。本書為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的組成部分之一。《傷寒雜病論》經后世整理編纂,成為兩部著作。其中論述“傷寒”即外感熱病的部分名為 《傷寒論》,論述內科、外科及婦科雜病的部分名為《金匱要略方論》。最早對原書進行整理編次的,是西晉太醫令王叔和。宋《太平御覽》引后魏高湛《養生論》載王叔和“編次張仲景方論為三十六卷”。但此36卷本在隋唐史志和醫書中均未引錄。北宋治平二年(1065)校正醫書局孫奇、林億等,根據荊南節度使高繼沖編錄進獻的《傷寒論》傳本加以校定,成為當時的通行本。現存較早的版本有明趙開美影宋刻本《傷寒論》和金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兩種刊本。此外,國內和日本國尚有一些不同版本。其中以《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和 《古本康平傷寒論》較為著名。前者為 《傷寒論》與 《金匱要略》合編,多數學者認為此書作偽的可能較大。后者系日人和氣朝臣復錄丹波雅忠于日康平三年(1060)手抄的我國古卷子本,按年代早于宋本 《傷寒論》,內容與宋本稍有出入。但其真偽問題,目前仍有爭議。
張仲景(約150—219),名機,南郡涅陽(今河南鄧縣,一說南陽)人,有考為南陽蔡陽 (今湖北棗陽)人。漢代著名醫學家。幼年即顯露才智,《太平御覽·何永別傳》載漢末名士何颙稱其“用思精”。學醫于同郡張伯祖,不僅盡得師傳,且識用精微過其師,終成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唐甘伯宗《名醫傳》載張氏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后世據此稱仲景為張長沙,其醫方為長沙方。但官至長沙太守一事,目前仍有爭議。張氏生活于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疫疾流行。據《傷寒論》自序所載,張氏家族約200多人,自建安紀元 (196) 以來,不到十年,死亡者多達三分之二,死于傷寒者占十分之七。張仲景“感往昔之論表、傷夭橫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 《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此外,古書著錄的張仲景醫著尚有《張仲景五臟論》、《張仲景脈經》等。
本書10卷,22篇,約3萬余字。卷1列 “辨脈法”、“平脈法”兩篇,主要論述傷寒與雜病的脈象、病癥及預后。卷2首列“傷寒例”,討論傷寒的病因、發病、病理演變及各種病癥的分辨;次列“辨痙濕暍病脈證并治”。以上“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篇,后世多數學者認為系由王叔和編輯增入,卷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第五”至卷6共8篇,主要討論傷寒六經病的辨證論治,包括辨太陽病脈證并治3篇、辨陽明病脈證并治1篇、辨少陽病脈證并治1篇、辨太陽病脈證并治1篇、辨少陰病脈證并治1篇、辨厥陰病脈證并治1篇,是為《傷寒論》的主體部分。卷7—卷10共10篇,論述霍亂、陰陽易、差后勞復病的脈證與治療,以及傷寒用汗、吐、下等治法的適應癥與禁忌。書中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藥等,以條文的形式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于病癥的敘述,詳于三陽病,尤詳于太陽病及其變證,論析主次分明、條理清楚。書中還介紹了桂枝湯、麻黃湯、白虎湯、承氣湯、柴胡湯、理中湯、四逆湯、真武湯、烏梅丸等113方(其中禹余糧丸僅有方名,實為112方)的方藥組成。用法、主治及適應癥。該書文辭簡奧,內容豐富,為后世所廣泛推崇。
《傷寒論》是作者繼承《內經》等的醫學理論,總結漢代以前的醫學經驗,并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而寫成的巨著。在歷史上,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書的學術成就,一是建立了外感熱病的診療體系。張仲景根據《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本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六經證治體系。用三陰三陽六經來概括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并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因的屬性、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將多種外感熱病演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癥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從而討論病變的部位、癥候特點、損及何臟何腑、寒熱趨向、邪正消長及立法處方等問題。書中認識到外感熱病的演變不拘時日,不分次第,而由正氣的強弱、感邪的輕重所決定。一般在邪盛正衰的情況下,多屬自表而里,由陽而陰。反之,如正復邪衰,則能由里達表,由陽出陽。并且用 “合病”來說明兩經或三經癥候同時出現,用“并病”來概括一經病癥未罷,又出現另一經的癥候等特殊的病理變化。在治療上,體現了扶正與祛邪的基本原則,始終貫穿著“扶陽氣”和“存陰液”的基本精神,三陽病以祛邪為主,根據不同的病情又施以不同的祛邪方法。三陰病以扶正為主,又視具體癥候,有扶陽抑陰,育陰清熱以及寒溫并用等不同治法。書中還提出了外感熱病后的康復原則,并介紹了幾種常見復發病癥促其康復的治療方法。因此《傷寒論》可謂是中醫第一部論述全面、內容詳備的外感熱病專著。后世的溫病學說,就是在《傷寒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本書的學術成就之二,是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傷寒論》作為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較為完備的醫學著作,使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與臨床實踐密切地結合起來,不僅為診療外感熱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同時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和治療的一般規律,對后世醫家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書中特別強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原則。即在診治疾病的過程中,運用多種診法,盡量占有詳細的臨床資料,并從陰陽、表里、虛實、寒熱等方面,對患者復雜的疾病現象進行綜合分析,判明癥候的性質、部位和正邪消長狀況,然后確立相應的治法。這就是后世所言的“辨證論治”。這種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以證立法、以方遣藥,使理法方藥系統連貫的診療思想,體現了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傷寒論》中的六經辨證方法,貫穿著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的內容,因此這些辨證方法雖發源于《內經》,也是從《傷寒論》中得到啟發,而不斷系統化的。在治療上,書中實已包括了后世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在具體運用上,八法或單用、或結合應用、或分階段施用,既靈活多變,又法度謹嚴。如表里同病時,可根據表、里證的先后緩急,而分別選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和表里同治之法。此外,針灸治療在書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書的學術成就之三是在方劑學上的重大貢獻。書中列方113首,用藥92種,總結了漢代以前方劑學的成就,并結合作者的實踐經驗予以創造性的補充和發展。《傷寒論》方的顯著特點是精于選藥、講究配伍、功專效宏,因被后世譽為“眾方之祖”,尊之為“經方”。張仲景在吸收前人成方的基礎上,特別注意通過加減變化來適合病情。書中有在原方基礎上改變藥物組成而成新方者,有藥味不變而僅改動劑量即更換方名者。同時對方劑的煎服法更備規矩,對諸如煎藥用水種類、煎煮時間長短,先煎后下之序、服藥及護理方法等都頗為講究。《傷寒論》方不限于治療外感熱病,而被后世廣泛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大部分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實踐檢驗證實確有良效。現代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成果中,有許多是從《傷寒論》吸取經驗而獲得的。如大承氣湯治療單純性腸梗阻、大柴胡湯治療急性膽囊炎和急性胰腺炎、真武湯治療慢性心衰等。說明《傷寒論》方不僅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和變化的基礎,而且仍然有臨床實用價值。
由于張仲景《傷寒論》在醫學上的杰出成就,后世尊之為“醫圣”。自宋代迄今,注釋和研究《傷寒論》的著作甚多。日本等國對仲景學說也有較深入的研究。《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中所錄《傷寒論》注本尤多于其他類型的《傷寒論》研究性著述。有據可考,刊行于世并具一定影響的注本就達400余種,并形成了三個影響較大的注本體系。成無己系: 金成無己于1144撰《注解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傷寒論》全注本。該書對條文的編排悉遵宋本《傷寒論》,對原文不妄加刪改。其注文的闡發,主要參閱 《內經》、《內徑》等書,即后世所稱的 “以經釋論”,同時也起到 “以論證經”的作用。該書對繼承發揚仲景學說有承前啟后作用。屬于這一體系的注本主要還有明末張遂辰的 《張卿子傷寒論》、清王丙的 《校正王樸莊傷寒論注》等。方、喻系:以明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和明末清初喻嘉言 《尚論篇》 為代表的注本體系。方氏認為 “宋本”和 “成注本”的原文排列頗多錯簡,遂移動原文次序,重加編注,刪去卷1所載的 “傷寒例”,提出傷寒以六經為綱,六經則以太陽為綱,而太陽又分為“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三綱,即后世所謂的“三綱鼎立”說。并以此重新編排太陽病的條文。喻嘉言承襲方氏之說,更明確地提出四時外感,以冬月傷寒為大綱,傷寒六經中以太陽為大綱,太陽篇則沿用方氏三綱之說。其余《傷寒論》原文以六經分篇,篇首敘證治大意,以下以“法”為目,匯列條文,使全書內容提綱挈領,條理清晰。其編纂方法較方氏明顯改進,對后世學習、研究《傷寒論》者,產生了廣泛影響。屬于這一體系的重要注本尚有張璐的《傷寒纘論》、程知的《傷寒經注》、程應旄的《傷寒論后條辨》、錢潢的《傷寒溯洄集》、周揚俊的 《傷寒論三注》、沈明宗的 《傷寒六經辨證治法》、舒馳遠的《傷寒論集注》等。錢塘二張系:以清初錢塘張志聰《傷寒論集注》和張錫駒《傷寒論直解》為代表的注本體系。張志聰除刪去 “傷寒例”、移動 “平脈法”、“辨脈法”外,強調六經病部分的原文不應隨意顛倒。并采用分章匯節的方法,把原文分為100章,每一章均加提要。其立論和注釋的主導思想是氣化學說。運用《內經》的運氣學說來闡述六經和六經病。張錫駒的見解基本與張志聰一致。屬于這一體系的還有清黃元御的《傷寒懸解》、陳修園的《傷寒論淺注》、陳恭博的《傷寒論章句方解》、唐容川的 《傷寒論淺注補正》等。除上述三個注本體系,在《傷寒論》注本中享有盛譽的有清柯琴的 《傷寒論注》,采取以證名篇、以方類證的編次方法,強調六經為百病立法,注文中見解精辟,對后世影響較大。清尤怡的《傷寒貫珠集》按治法編排條文,突出六經證治大義,條理清楚,頗為后學推重。本世紀以來,較為著名的注本有曹穎甫的《傷寒發微》、惲鐵樵的《傷寒論輯義按》、陸淵雷的《傷寒論今釋》、余無言的《傷寒論新義》、黃竹齋的《傷寒論集注》等。此外,采用分析、歸納、論辨、解疑等形式編寫整理和圍繞《傷寒論》理法方藥等不同方面進行專題闡發研究的著述更是不可勝數。
日本國有關《傷寒論》注本和各種形式的研究性名著有山田正珍的 《傷寒論集成》、丹波元簡的《傷寒論輯義》、丹波元堅的《傷寒論述義》、淺田惟常的《傷寒論識》、中西惟忠的《傷寒論辨證》、《傷寒之研究》、杉原德行的《傷寒論新解》、奧田謙藏的《傷寒論階梯》等。
參考文獻
- 1. 金成無己: 《注解傷寒論》,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63。
- 2. 合編本 《傷寒論著三種》,商務印書館,1957。
- 3. 日丹波元簡:《傷寒論輯義》,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上一篇:《仁學》的主要內容,《仁學》導讀
下一篇:《倩女離魂》的主要內容,《倩女離魂》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