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重拙大
古代詩學概念。語見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作詞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諸賢不可及處在是。”重,氣格沉著凝重,與輕倩相對;拙,質拙樸老,與尖纖相對;大,境界開闊,托旨宏大,與細淺相對。況周頤以重拙大為詞創作的三大要素,強調和追求靜穆厚重,拙勁寬大的詞學風格。詩論中雖然沒有像詞論那樣明確將重拙大三者相提并論,將它們視為有機聯系的藝術風格整體,但是,同樣將重、拙、大分別看作詩歌美的組成部分而加以肯定和提倡。前人論杜甫詩“沉郁頓挫”,嚴羽《滄浪詩話》論詩之為“沉著痛快”,胡應麟論李紳一些樂府詩得杜甫“沉著”(《詩藪》內編卷三),沈德潛肯定顏延之詩歌“要其厚重處,古意猶存”(《說詩晬語》卷上),潘德輿推重顧炎武詩“堅實”,不滿薩都剌詩“骨不堅重”(《養一齋詩話》卷三),都是崇重之謂。詩而能重,則免于華靡輕弱,粗疏膚廓之失。但是若無流轉自然之妙,則過而傷笨,雖重不足貴。詩人尚拙,是指不刻意雕琢呈巧,保持詩歌稚真樸拙之美。吳騫《拜經樓詩話》卷四:“馬君輝云:‘養子早知能背國,宮中不賜洗兒錢。’此用拙而勝也。”然而樸拙又不可淪為鄙俚,也并非一概排斥用巧,前人主張拙得恰到好處,“樸拙惟宜怕近村”(戴復古《論詩十絕》之一),還要“巧拙相濟”(王若虛《滹南詩話》引周德清語),“善藏其拙,巧乃益露”《袁枚《續詩品·藏拙》。這實際上是贊成“大巧若拙”。“以大為美”在我國古代美學和詩學理論中有悠久傳統,《老子》“大音希聲”,季札“能夏(意謂雅)則大”(《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李東陽以宮聲求詩,錢謙益欣賞大音宮聲之詩,劉熙載《藝概·詩概》“杜詩高、大、深俱不可及。……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為大”,都是對“大”之美的歌頌和追求。詩歌創作的重、拙、大基本屬于陽剛風格的范疇,在詩苑有重要位置。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鄭孝胥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