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
唐詩別集箋注本。三卷,集外詩箋注一卷。清朱鶴齡原箋注,程夢星刪補。夢星(1679—1755)字伍喬,一字午橋,號香溪,又號洴江,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曾官翰林編修。乾隆八年(1743)東柯草堂校刊。本書以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為藍本訂正增補而成,但正如厲鶚在為本書所作《序》中所說:“學義山詩者,莫工于楊劉諸公之昆體,讀者猶病其組織挦扯,徒用力于字句之間而不得其用意之所在。注義山詩者亦然。吳江朱氏注后雖附錢氏箋數條,不過指陳甘露黨人諸事,其隱而未發者尚多也。程洴江先生瘁十年之精思,既為之補注,又抉擿穿穴疏通證明,使義山之情事畢呈于楮墨,其為功于義山非淺矣。”這段話正道出了程氏增補之功和本書特點。朱氏之注功不可沒,然而其間猶多掛漏,亦不無違舛。本書作者雖然自言“注則多從朱氏”,實多有改訂增刪,良有所獲。至于箋釋,以朱氏“專心致力于注,箋則取諸他人,間于自箋系于題下,系于句下者,什百之一耳”(《凡例》),所以本書之增補尤多。作者不僅對朱氏箋釋之缺漏一一求得其實以歸之,并且對不少詩作大有發明,理解深入。如李商隱“《無題》諸詩,人多目為閑情之賦;詠物諸作,又或視若爾雅之詞”,而作者獨以為“《國風》、《離騷》是其所本”(《凡例》)。其所箋釋難免有未合之處,但較之朱氏原箋,無疑多所深化拓展。全書之體例基本依朱鶴齡原箋注本,詩歌三卷不按年編排,原朱氏箋本前有“詩話”若干,作者更廣為采擷編輯后仍附于前。原朱氏注為文中逐段系注,作者以“語句間斷,諷誦難之”,改為系于每篇之后。“凡非朱注而新增者,悉加一補字以別之”(《凡例》),原朱注則更不標明。至于箋釋,則以“星按”別起,朱氏有箋者,則引據標出,辨析異同,出以己見。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重拙大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錢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