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農民起義·鐘相、楊么起義
是宋代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之一,發生在南宋初年,勢力涉及洞庭湖地區七個州所屬的十九個縣,前后堅持了五年多時間,給南宋統治者以沉重打擊。南宋初年,我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銳。北宋滅亡之后,金朝軍隊在攻打南宋的過程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中國南部一些主要城市,到處都有金軍屠殺后的荒涼景象。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況下,南方人民所受的封建剝削也非常沉重。北宋政府奉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允許私人隨意兼并土地。北宋時,土地已非常集中,到南宋時更有發展。廣大農民還要承擔各種繁重的賦稅和徭役,當時的湖南賦稅徭役就特別重。南宋初年,南方人民還要遭受官軍和土匪武裝的掠奪。在這種情況下,無法生活下去的人民群眾,就只好奮起斗爭,舉起起義的大旗。鐘相、楊么起義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早在北宋徽宗年間,武陵(湖南常德)人鐘相就以治病為名,利用宗教作掩護,組織農民,醞釀起義,暗中宣傳“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等貴賤,均貧富”集中反映了農民階級在政治上要求平等、經濟上要求平均的愿望,深得農民群眾的擁護。洞庭湖周圍數百里的群眾,在鐘相革命思想的鼓動下,團結成一支強大的力量。1130年2月,鐘相豎起武裝反抗的大旗,建立政權,稱楚王,鐘昂為太子,年號天載。農民群眾紛起響應,起義軍很快占領了鼎、澧、潭、峽、岳、辰六州和荊南府所屬的十九個縣。起義軍所到之處,堅決鎮壓官吏、地主、僧道、巫醫、卜祝等剝削者和寄生蟲,在經濟上實行“均平”政策,對剝削者進行剝奪,還從地主手中奪回部分土地。起義軍的勝利,使南宋朝廷受到極大震動。南宋政府任命孔彥舟為荊湖南北路捉殺使,專門負責鎮壓起義農民。鐘相因勝利而驕傲,終于中計失敗,與鐘昂一起被捕犧牲。鐘相犧牲后,起義群眾在楊么的領導下,繼續戰斗。
楊么原名楊太,龍陽(湖南漢壽)人,因行輩最小,被稱為楊么。楊么被推為起義領袖之后,立鐘相幼子鐘儀為太子,自稱“大圣天王”。農民軍實行“兵農相兼”、“陸耕水戰”的方針,水陸配合,經常大敗官軍,活動范圍北達公安,西及鼎、澧,東至岳陽,南抵長沙,聲勢比鐘相時還要大。南宋政府在屢次損兵折將之后,于1135年竟把抗金主力的岳飛部隊調來鎮壓楊么起義軍。岳飛到潭州后,采取以分化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策略,在這個策略的作用下,起義軍的一些將領投降了宋軍,經過激烈戰斗,楊么大寨于1135年6月被攻破。楊么投水被俘,寧死不屈,壯烈犧牲,起義被鎮壓下去了。
鐘相、楊么起義的歷史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這次起義沉重打擊了南宋地主階級的反動統治,控制了洞庭湖周圍,使這里的生產顯著發展,人民的生活大為改善,而且岳飛收編了起義隊伍,客觀上增強了抗擊金軍的力量。
上一篇:天文歷法·金木水火土五星
下一篇:建筑技藝·欽定工部工程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