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李義山詩集箋注
唐詩別集箋注本。又名《李義山詩集》、《李義山詩集注》或《李商隱詩注》。三卷。清朱鶴齡箋注。初刊于清順治十六年(1659),有乾隆五年刻本、乾隆八年(1734)東柯草堂校刊本、清懷德堂刻本等。此書依舊本次第編排,附《詩評》和《李義山詩譜》。卷首有作者自撰序,略述注《李義山詩集》經過,并對義山其人其詩有深刻獨到的論述。如關于義山其人,《舊唐書》云其“放利偷合”,“詭薄無行”,而作者認為其在牛李黨爭中之去就,“未必非擇木之智”。此雖以義山去就牛李之黨舊說進行辨駁,但指出“放利偷合”之誣,也是頗有識見之論。至若論義山詩云:“古人之不得志于君臣朋友者,往往寄遙情于婉孌,結深怨于蹇修,以序其忠憤無聊纏綿宕往之志。”“義山阨塞當涂,沉淪記室,其身危則顯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則莊語不可而謾語之。”“吾故曰義山之詩乃風人之緒音,屈宋之遺響,蓋得子美之深而變之者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所見特深,為從來論者所未及”。李商隱詩,明以前鮮有注本流傳,朱鶴齡在本書《凡例》中說:“《西清詩話》載都人劉克嘗注杜子美、李義山詩,又《延州筆記》載張文亮有《義山詩注》,今不傳。”明末釋道源有義山詩注本,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其“征引雖繁,實冗雜寡要,多不得古人之意”。朱鶴齡此注本雖以釋氏注本為據,實“刪取其什一,補輯其什九”,有創辟之功。其所注附于句下,凡地理、名物、史事、典故等,廣為征引,力求切要。又采錄錢龍惕、陳帆、潘畊諸人之說,參以己意,以為之箋。它“一掃諸家穿鑿附會之說,繁簡頗為得當。故后來注李商隱集者如程夢星、姚培謙諸家大抵以鶴齡為藍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作者還遍參宋刻善本與《文苑英華》、《唐文粹》諸本,參互而折衷之,以“自注”或“一作”夾注句中,對舊本有所校正。由于是初創,本書或有不甚簡明和疏誤者,尤其箋釋缺略較多,亦有與詩意不合者。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木瀆詩存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李太白詩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