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舍筏達岸
古代詩學概念。語見明何景明《與李空同論詩書》:“仆嘗謂詩文有不可易之法,……法同則語不必同矣。……佛有筏喻,言舍筏則達岸矣,達岸則舍筏矣。”“舍筏達岸”,原是佛學術(shù)語,見佛典《阿梨吒經(jīng)》。佛家以筏喻正法,岸喻涅槃,治正法到達涅槃彼岸,即正法亦應舍棄。這就是“舍筏達岸”的意思。明代前七子首領李夢陽、何景明都傾向于追摹盛唐之音,可是二人在學古態(tài)度上存在分歧。何景明在《與李空同論詩書》里,將這種分歧概括為:李夢陽“刻意古范,鑄形宿鏌,而獨守尺寸”;他自己則“欲富于材積,領會神情,臨景構(gòu)結(jié),不仿形跡”。實際上反映了刻板地機械模仿與一定程度的靈動新變之間的區(qū)別。因此,何景明借用佛教“舍筏達岸”之說,指出作詩拘泥古人陳法不足取。他說:“今為詩不推類極變,開其未發(fā),泯其擬議之跡,以成神圣之功,徒敘其已陳,修飾成文,稍離舊本,便自杌隉,如小兒倚物能行,獨趨顛仆。雖由此即曹、劉,即阮、陸,即李、杜,且何以益于道化也?”說明學習古人詩法只是提高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種手段,目的是要“推類極變”,寫出古人所無,自我新“開”的詩篇,如果拘守“已陳”,未能消泯“擬議之跡”,猶如一個人畢生站在渡河的筏上,未能到達彼岸,這是沒有出息的。雖然何景明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離開“舍筏達岸”的目標還有相當距離,但其以上主張則有其合理的因素,與后來公安派、竟陵派追求新變的理論有潛通之處。袁枚說:“后之人未有不學古人而能為詩者也。然而善學者得魚忘筌,不善學者刻舟求劍。”(《隨園詩話》卷二)“得魚忘筌”恰是對“舍筏達岸”下的注腳。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老學庵筆記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艇齋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