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詩法正宗
詩格著作。元揭傒斯撰。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人。幼家貧,刻苦力學,博通百氏。大德間,游江漢,為程鉅夫、盧摯所重。延祐元年(1314),薦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一生三入翰林。至正初年,詔修宋、遼、金三史,任總裁官。《詩法正宗》一卷,開宗明義云:“學問有淵源,文章有法度。文有文法,詩有詩法,字有字法。凡世間一能一藝,無不有法。得之則成,失之則否。”可見其大意所在。至于究竟如何學詩,著者認為,“須是力行五事”:其一為“詩本”,強調人品清高,砥礪風義。秉承儒家“有德者必有言”之旨,指出“若做得好人,必做得好詩也”。其二為“詩資”,強調博覽群籍,讀書萬卷。其三為“詩體”,大抵以建安以上為“詩之祖”,兩晉諸公為“詩之宗”,盛唐諸公為“詩之嫡派”,而以杜甫古、律為“集大成”,“獨步千古,莫能繼之”。其四為“詩味”,強調詩的“滋味”,達到“意外生意,境外見境”的妙處。而在各種“滋味”中,作者尤其重視“平淡”之味,這與宋人“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的理論有淵源關系。其五為“詩妙”,此處乃襲用禪家之語,頗受嚴羽《滄浪詩話》影響,所謂“凡正言若反,寓言十九,言景見情,詞近言遠,不迫切而意獨至者是也”。這五個方面,在作者看來,應該是“養性以立詩本,讀書以厚詩資,識詩體于源委正變之馀,求詩味于鹽梅姜桂之表,運詩妙于神通游戲之境”。對于學詩諸方面論述較全,在元人詩學著作中,是較好的一種。有《名家詩法匯編》、《詩法統宗》、《詩學指南》諸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詩有五格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詩法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