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書隅錄》的主要內容,《楹書隅錄》導讀
《楹書隅錄》和《隅錄續編》是清代的一部私家藏書目錄,汪楊紹和撰?!堕簳玟洝烦蓵谇逋伟四?1869),《隅錄續編》成書于同治十年(1871)。清光緒二十年(1894)楊氏海源閣首次刊刻行世;民國元年(1912)武進董康購得殘缺書板補刊重印。目前兩種版本并行。
楊紹和(1832—1875),字彥合,一字念徽,號勰卿,又號筠巖。山東聊城人,清代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咸豐二年(1852)舉于鄉,官戶部郎中。同治四年(1865)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擢詹事府右春坊右贊善,再擢翰林院侍讀,升用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他幼從包世臣、梅曾亮等名士學習,經學詞術造詣頗深,他稟承家學,篤嗜藏書,搜羅典籍,不遺余力。
楊紹和的父親楊以增酷嗜藏書。以增宦跡遍及貴州、廣西、湖北、陜西、甘肅、江蘇,所到之處,無不廣搜博采。道光二十年(1840),他在家鄉聊城建藏書樓海源閣。道光末年及咸豐初年,江南一帶兵災迭起,戰火紛飛,各地諸藏書家積年藏書紛紛散出。時楊氏官江南河道總督,遂購得長洲汪士鐘藝蕓書舍大批精帙,載返故鄉聊城。同時還購得歙縣鮑氏知不足齋、江都秦氏石研齋、陽湖孫氏平津館、海寧陳氏向山閣、陽城張氏省訓堂,以及江都汪容甫、大興朱竹君、無錫鄒曉屏等海內藏書名家之珍籍,運藏海源閣中。由于楊氏父子的辛勤努力,致使南北藏書家之精帙,薈萃山左,海源閣藏書蔚為壯觀,雄峙海內。
楊紹和首次整理閣藏,以宋元珍本和精校名抄為基礎,撰成《楹書隅錄》和《隅錄續編》。他在《隅錄》自序中說:“先端勤(楊以增,卒謚端勤)公平生無他嗜,一專于書,所收數十萬卷,庋海源閣藏之。屬伯言梅先生為之記,別辟書室曰宋存,藏天水朝舊籍,而以元本、校本、抄本附焉。癸亥,甲子間,紹和里居,撰《海源閣書目》成,復取宋元各本,記其行式、印章、評跋、管窺所及,間附數語。乙丑入翰林,簪筆鮮暇,此事遂綴。頃檢舊稿之已成者,得若干種,厘為五卷,命曰《楹書隅錄》。”又在《隅錄續編》自序中說:“昨歲撰《楹書隅錄》初編成,得書五卷,皆先公四經四史齋舊藏善本,予昔年所收精槧間附錄焉。惟繼得黃、汪二家精校名抄各本以避兵而儲諸山中者,悉未登錄。今春珥筆稍暇,命兒子保彝由里中抄寄原書跋尾若干條,手加甄錄,補成九十余種,厘為四卷,命曰《續編》?!?/p>
《楹書隅錄》5卷,《隅錄續編》4卷,全書約15萬字。分經史子集四部,其中經部收書42種,史部46種,子部76種,集部104種;依版本計,凡宋本85種,金本3種,元本35種,明本10種(明刻本7,明銅活字本3),校本百有6種,稿本2種,抄本27種,總計268種。每書之下,或詳載名家評跋、行款印章及收藏經過,或詳考版本源流及檢校得失。不失為近代一部重要的版本目錄學著作。膠州柯劭忞評論說:“楊氏以藏書為世業,宋刊元抄,集諸家之大成,故藏弆之富,鑒別之審,海內推先生第一?!?《楹書隅錄》跋)
但該書在版本鑒別上亦有失誤之處。如楊氏四經四史之齋原藏宋本《儀禮注》,在咸豐十一年兵燹中已遭焚毀,《隅錄》著錄之宋嚴州刻本,實為明刻本。《壬辰重改證呂太尉經進莊子全解》一書,觀紙墨版式刀法,當是金時平水重翻北宋本,壬辰為金世宗大定十二年,即宋孝宗乾道八年,《隅錄》定為宋本,似不準確?!洞蟠鞫Y記注》一書,宋刻久佚,《隅錄》定為宋刻,實為元本。《元豐類稿》一書,卷首原有元人丁思敬序,因《隅錄》所收之本丁序已佚,遂誤為宋本,實為元丁思敬刻本。
但瑕不掩瑜,《楹書隅錄》和《隅錄續編》對于后人了解和研究海源閣藏書,仍為不可缺少的重要書目;對于研究我國版本目錄學和近代藏書史,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上一篇:《梧桐雨》的主要內容,《梧桐雨》導讀
下一篇:《武林掌故叢編》的主要內容,《武林掌故叢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