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風教
古代詩學概念。語出《毛詩序》:“《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漢儒認為,風為《詩經》“六義”之一,《關雎》為《詩經·周南》之開篇。《毛詩序》通過對《關雎》詩意的附會,引出了詩歌的教育感化作用,進而把詩歌作為安邦治國的工具。在先秦,孔子提出了“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的主張,已經包含有詩歌教育感化作用的內容。荀子也強調詩樂的教化作用,主張統治者應自覺地利用詩樂教育人民?!睹娦颉愤M一步發展了這一文學思想,強調統治者應利用詩歌自上而下地教化人民,達到“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目的。重視詩歌政治、道德的教化作用,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的或消極的雙重作用。唐代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以期“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與元九書》),正是風教主張的繼續,對引導詩人面向社會、人生,關心人民疾苦起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過分強調詩歌的教化作用,忽略詩歌的藝術特色,也曾嚴重影響詩歌的發展。參見“教化”。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顧景星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