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集》的主要內(nèi)容,《浣花集》導(dǎo)讀
《浣花集》是晚唐文學(xué)家韋莊的詩集。由韋莊弟韋藹于唐昭宗天復(fù)三年(903)編次,并有序。序稱,“余家兄莊,自庚子亂離前,凡著歌詩文章數(shù)十通。屬兵火迭興,簡編俱墜,唯余口誦者,所存無幾”。到903年止,“又綴僅千余首。”后來韋莊應(yīng)聘為西蜀奏記,定居于成都浣花溪杜甫故宅,生活穩(wěn)定,韋藹“便因閑日錄兄之稿草中, 或默記于吟詠者, 次為囗囗囗, 目之曰《浣花集》。”此序中有缺字,初編詩集卷數(shù)、數(shù)目不詳。《崇文總目》載 《浣花集》20卷。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 《浣花集》僅5卷,陳振孫 《直齋書目解題》僅題1卷。《文獻通考》載5卷。有明毛晉刻本;還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正德間朱承爵(子儋)朱氏文房刻本。朱氏文房本作10卷,缺韋藹序,另輯佚詩兩首。今有向迪琮校本,收《浣花集》并韋莊詞。韋莊詩自古無注,今人李誼合韋莊文、詞、詩 (包括佚詩),作 《韋莊集校注》。
韋莊 (836?-910),字端己,唐京兆杜陵 (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人。早年屢次應(yīng)舉不第,唐僖宗中和二年(882),舉家離黃巢率領(lǐng)的起義軍占領(lǐng)下的長安,流寓江南。唐昭宗乾寧元年(894),舉進士,授校書郎。乾寧四年(897),辟為判官奉使入蜀,后歸朝升任左補闕。天復(fù)元年(901),在西蜀為王建書記,自此終身仕蜀。天祐三年 (906),為安撫副使,天祐四年 (907),助王建稱帝,為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蜀高祖武成元年(908)為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但不到三年,至蜀高祖武成三年八月,卒于成都花林坊,終年約75歲,謚號 “文靖”。
韋莊一生“志業(yè)匡堯舜”,懷抱輔君復(fù)國的理想,但他生值亂世,進入仕途的過程歷盡艱難,在政治上始終沒有突出的成就。他的主要成就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方面。韋莊工于詞,在西蜀時與溫庭筠同為“花間詞人”,并稱“溫韋”。他的詩亦很多,據(jù)《浣花集》韋藹序,當(dāng)時編集時收詩至少千余首;后來散佚很多,今傳本《浣花集》收詩249首,另外《全唐詩》輯佚70首,李誼《韋莊集校注》又輯4首,今天能見到韋莊詩凡323首。
韋莊的詩多作于仕唐時期,較為廣闊地反映了唐末動蕩的社會面貌,也反映了他在那個衰颯之世飄泊四方的經(jīng)歷和凄苦孤寂的心情。他的詩大致分為傷亂、羈旅、景物等三個方面的題材。韋莊生逢亂世,輾轉(zhuǎn)各地,較廣闊地接觸了社會,他的傷亂詩正反映了特定的社會情景。由于受杜甫的影響,他有些詩表現(xiàn)了對人民的同情,如《憫耕者》說:“何代何王不戰(zhàn)爭,盡從離亂見清平。如今暴骨多于土,猶點鄉(xiāng)兵作戍兵。”還有《汴堤行》、《過揚州》、《長安舊里》、《過舊宅》、《辛丑年》。有些詩反映統(tǒng)治者的奢靡、軍閥割據(jù),撫今追昔,給唐王朝的衰微唱出深沉的挽歌。這方面詩有《咸通》、《觀獵》、《惜春》、《喻東軍》、《贈戍軍》、《夜景》、《憶昔》、《臺城》等。如《咸陽懷古》: “山色不知秦苑后,水聲空傍漢宮流。莫怪楚吟偏斷骨,野煙蹤跡似東周。”《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韋莊一生大部分時間是飄泊外地,他的羈旅詩往往寫得特別親切誠摯。思鄉(xiāng)詩有 《思歸》、《江外思鄉(xiāng)》、《夢入關(guān)》、《古離別》、《多情》則寫離別。其中《古離別》尤為歷代文人激賞,詩說:“晴煙漠漠柳毿毿,不那離情酒半酣。更把馬鞭云外指,斷腸春色在江南。”韋莊的寫景詩以及有些非寫景詩中的寫景句子往往能巧妙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點來表現(xiàn)其優(yōu)美的形象,在景物的描繪中又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洹H纭兜窍剃柨h望雨》寫道:“亂云如獸出山前,細雨和風(fēng)滿渭川。盡日空蒙無所見,雁行斜去字聯(lián)聯(lián)!”他如“半山殘月露華冷,一岸野風(fēng)蓮萼香” ( 《秋日早行》)。
長達1666字的敘事長詩《秦婦吟》在韋藹編《浣花集》時可能就沒有收入。據(jù)孫光憲《北夢瑣言》,韋莊的 《秦婦吟》寫成之后,影響很大,其中詩句 “內(nèi)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夸張過分,當(dāng)時 “公卿亦多垂訝,莊乃諱之。”這首長詩反映了唐末農(nóng)民起義對唐王朝的沖擊,思想上有些問題;不過,作為一首敘事長詩,在藝術(shù)上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除了《浣花集》,這首長詩反映了韋莊詩歌創(chuàng)作的另一面。
韋莊在唐末詩壇有重要地位。清代詩論家翁方綱稱韋莊 “勝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羅隱、杜荀鶴等人)多矣。” (《石洲詩話》卷2) 除 《秦婦吟》,他以近體詩見長。他的詩清詞麗句,雋逸秀永,往往能把詩情、史事、景物巧妙融匯于一體,使作品“一詠一觴,具能感人” ( 《唐才子傳 ·韋莊》)。
由于韋莊的詞較其詩對后來的文學(xué)發(fā)展影響大,再加上其詩與唐代眾多大詩人相比并不很出色,所以歷代幾乎沒有人對其詩進行系統(tǒng)的輯佚、校點、注釋和研究。本世紀中期也只是集中研究了《浣花集》不收的《秦婦吟》。近年來才有人對其詩(包括 《浣花集》)進行搜羅、校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 1. 向迪琮: 《韋莊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
- 2. 李誼: 《韋莊集校注》,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1986。
- 3. 夏承燾: 《韋端己年譜》,見 《唐宋詞人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5月新一版。
上一篇:《浣紗記》的主要內(nèi)容,《浣紗記》導(dǎo)讀
下一篇:《海國圖志》的主要內(nèi)容,《海國圖志》導(dǎo)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