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的主要內容,《海國圖志》導讀
《海國圖志》是清代學者魏源撰著的系統敘述世界各國地理、歷史、政治、科技等情況的著作,也是鴉片戰爭以后第1部全面介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情況的集大成的著作,對擴大中國人民的地理視野,推動思想和學術的發展,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魏源(1794—1856),字默深,先世本江西泰和縣人,明初移居湖南邵陽金潭(今邵陽市)。自幼酷愛讀書,9歲應童子試,以“腹內孕乾坤”句震動了主考官。15歲補博士弟子員,20歲舉明經,28歲中會試第19名,次年補殿試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后歷任東臺、興化、海州等地知縣、知州。從政期間能體察民情,關心群眾疾苦。后以母憂去官,埋頭著述。
魏源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衰落,外侮日迫,危機四伏的社會變革時代。鴉片戰爭的失敗,友人林則徐的貶謫,更激發了魏源的愛國熱情。他堅持變革,反對守舊,重視實踐,主張經世致用。他提倡面向世界,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他提出了“師夷制夷”的戰略思想和攻、守、戰相結合的戰術原則。他學識淵博,著述宏富,撰寫了卷帙浩繁的 《海國圖志》、《圣武記》、《元史新編》、《古微堂集》、《老子本義》、《詩古微》、《書古微》、《春秋繁露注》,參與編輯了《皇朝經世文編》。
《海國圖志》是魏源在列強入侵,國勢日削的形勢下,為尋求御侮圖強之道,興國安邦之策而撰寫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自序》中說:“是書何以作?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他在友人林則徐在粵組織編譯的《四洲志》為基礎,閱讀了大量圖籍資料,編撰了中國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海國圖志》。這部卷帙繁多的著作,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此書成稿于1842年,初刻本50卷,1847年增為60卷。1852年又增補至100卷。
百卷本的 《海國圖志》,以 《籌海篇》起首 (卷1—2),卷3—4為世界地圖,卷5—6記述中印半島各國,卷11—16記南洋群島各國,卷17記日本,卷18記南太平洋各島,卷19—32記印度和西南亞各國,卷33—36記非洲,卷37—49記歐洲各國,卷50—53記英國,卷54—56記俄國,卷57—58記北歐各國,卷59—63記美洲和北美各國,卷64—70記南美各國,卷71—73記各國宗教,中西歷法、中西紀年表,卷74—76為國地總論,卷77—80為籌海總論,卷81—83為夷情備乘,卷84—93為輪船及大炮模型和圖紙,卷94—100為西洋技藝雜述。由此可見,本書內容并不限于地理、歷史,可說是一部收羅豐富的世界知識手冊。
《海國圖志》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內容廣博,取材豐富。書中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宗教、歷法、科技、技藝等許多方面。作者認為,凡對富國強兵有益,而國人又應當知者,均擇要列入,并不限于地理。
二是詳略得體,重點突出。由于本書是為“師夷制夷”而作,因而書中以較多的篇幅敘述了西方資本主義各國。英國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表,故書中以4卷的篇幅,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英國各方面的情況。
三是重視地圖,重視科技。魏源很重視地圖,所以把書名定為 “圖志”。他力求做到 “圖經表緯,圖橫表縱,左之右之,互相體用。”全書共繪制地球、各洲各國地圖74幅,所以有人把《海國圖志》說成是我國最早的一本世界地圖集,不是沒有理由的。除地圖之外,他還繪制了輪船與大炮的圖紙,使內容更加形象。
四是重視海防。魏原因見外侮主要來自海上,便專門論述了籌海問題,提出要鞏固海防,防止外人入侵。
《海國圖志》以其豐富的內容與重要的學術價值,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從10年間出版三次可以看出國人對此書的濃厚興趣。康有為認為: 《海國圖志》是“講西學之基”。梁啟超認為: 《海國圖志》激勵了國民對外之觀念。近人劉禺生說: “道(光)咸(豐)間,西北史地盛時,魏默深另樹一幟,為東南海疆,成《海國圖志》一書。故論遼、金、元史地者,京師以張穆等為濫觴; 論東南、西南海史地者,以魏默深著為先河。”《海國圖志》的出版,不僅擴大了中國人民的地理視野,促進中國人民放眼世界,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而且啟迪了后來的維新變法運動。1854年 《海國圖志》譯成日文出版后,也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學者井上清說: “橫井小楠之思想革命,傾向開國主義,即以讀 《海國圖志》為契機。”
上一篇:《浣花集》的主要內容,《浣花集》導讀
下一篇:《海塘錄》的主要內容,《海塘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