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研究· 《詩經(jīng)》 創(chuàng)作的文化背景·詩言志
“詩言志”一語首見《尚書·舜典》所載虞舜對樂師夔的一段話中: “帝曰: ‘夔! 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先秦古籍還有多處相同的記載,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趙文子對叔向說:“詩以言志。” 《莊子·天下》云:“詩以道志。” 《荀子·儒效》云:“詩言是其志也。”從中可見,“詩言志”的觀念當出現(xiàn)很早,并且是先秦各派學(xué)者的普遍認識。朱自清《詩言志辨》稱“詩言志”是中國詩論的“開山的綱領(lǐng)”,并作了詳細精審的解釋,概括而言,要義有三:
其一,古“詩”“志”二文同用,故許慎《說文》云:“詩,志也。從言,寺聲。古文作,從言,之聲。”徑以 “志”訓(xùn) “詩”。
其二,引聞一多《歌與詩》中的解釋: “志與詩原來是一個字”,“志字從心。 卜辭心作, 從止下一,象人足停止在地上,所以心本訓(xùn)停止。 ‘志’從心,本義是停止在心上。停在心上亦可說是藏在心里。”“志有三個意義:一、記憶;二、記錄; 三、懷抱。”“但是到了‘詩言志’和‘詩以言志’這兩句話,‘志’ 已經(jīng)指 ‘懷抱’ 了。”
其三、引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孔穎達《正義》說: “在己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漢人又以 ‘意’ 為 ‘志’,‘情和意都指懷抱而言’,但這種志,這種懷抱是與‘禮’分不開的,也就是與政治、教化分不開的。”
在《詩經(jīng)》時代,基本上是情、志不分,都屬于人之“懷抱”。不過,從《尚書·舜典》所記“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可以看出,在“詩言志”理論提出之時就已帶有倫理道德的政教色彩。在用詩之時,就已側(cè)重言政治教化之“志”。情,志有了一定的分離。在漢代經(jīng)生說詩發(fā)揮經(jīng)義之后,才將情、志截然分開,直接影響了中國古代詩論中“詩言志”與“詩緣情”兩種詩歌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分道揚鑣。
“詩言志”觀念的出現(xiàn),標志著周人對詩歌抒情言志藝術(shù)本質(zhì)的理性認識,從此在周人那里,詩歌不再僅僅是一種即興或自然生發(fā)的藝術(shù),而是成為自覺的有目的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
上一篇:詩經(jīng)研究著作·詩觸四
下一篇:詩經(jīng)研究著作·詩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