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花鼓
又名《打花鼓》、《花鼓會》等,是我國漢族民間舞蹈,其形成一般認為在元明之時,因其所用的伴奏樂器——花鼓而得名。花鼓流行于淮河兩岸,以懷遠、鳳臺最為盛行,形成不同風格的兩大派,每逢春節到元宵節,當地民間大鬧花燈會,都要跳花鼓舞。歌舞的玩友,扮男的叫“鼓架子”,扮女的叫“拉花”,演出首先是上燈場,由男角頂著女角繞場起舞,做出有較高難度的動作如“喜鵲登枝”、“白雁亮翅”、“童子拜觀音”等,目的是打開場子招攬觀眾。然后是舞岔傘,有文傘、武傘之分,文傘中點蠟燭,似荷花瓣,執文傘者主要是領唱;舞傘為領舞,稱“傘頭”。舞岔傘之后是引場,引場就是鼓架子引拉花下場;有歌的引場,有舞的引場,也有歌舞相結合的引場。引場之后,由傘頭領鼓架子和拉花舞出各種隊形,如“滿天星”、“蛇蛻皮”等。這被稱作“大場”或“亂場”。大場之后有花場,花場分單花場、雙花場,是由二或三人表演的情節舞蹈,此外還有盤鼓和后場。盤鼓分地盤鼓、中盤鼓、上盤鼓。后場屬于小歌舞劇部分,曲調為山歌和地方小調形成的花鼓歌。花鼓舞風格活潑,簡練利落,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歡。建國之后,藝術工作者對民間流傳的各種花鼓舞進行了收集、整理、加工,使其藝術水準大為提高,內容也更具時代特色。
上一篇:舞蹈·蘆笙舞
下一篇:書法楹聯·蘇軾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