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 《詩經》 的采集與編定·詩經名稱的由來
《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最初被稱為《詩》或《詩三百》。戰國時始稱為 “經”:
《莊子·天運》: “丘治 《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荀子·勸學》:“學惡乎始,惡乎終? 曰: 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間畢矣。”唐楊倞注:“經謂《詩》、《書》。” (《荀子注》)
荀子稱《詩》為“經”雖然只是表示一種尊崇,但其說直接影響了漢代經學的興起與畸形發展。西漢文帝時,《詩》首先被官方正式確認為“經”,被當作治國經邦的政治經典列于學官。《后漢書·翟酺傳》曰: “孝文皇帝始置一經博士。”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曰:“考之漢史,文帝時,申公、韓嬰以詩為博士,唯《詩》而已。景帝以轅固生為博士,而馀經未立。”
《詩》被官方確認為“經”后,地位空前提高,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說文》曰:“經,織從絲也。”經本義是織布機上的縱絲,后引申為 “常”、“常道”。班固《白虎通》 曰: “經,常也,法也。”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 曰:“ ‘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詩》成為記載不可刊改的永恒法則的政治課本。經師們為了宣揚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把許多詩篇附會成先王的事跡或遺訓,致使許多詩篇的本義被歪曲了。我們今天研究《詩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重新認識歷代封建經師強加給它的層層“瓦礫”,恢復它的本來面目。
也有的學者認為“《詩經》并不是一般的‘詩歌總集’,而是反映一整個時代貴族統治者在社會、政治、經濟、倫理、道德各方面意識形態的文獻。”《詩經》最初始的部分“是在周公指導下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創作編集在一起的。有些篇章甚至是周公本人的創作”。(王德培《略論〈詩經〉的起源、性質、流變和史料意義》,《天津師大學報》1984年3期)
上一篇:詩經研究著作·詩經原始十八
下一篇:詩經研究著作·詩經國風今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