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春秋用詩的意義與影響
賦詩言志的意義與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從積極的一面說:
1. 用語言精練優美的古詩代替自己的語言,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就像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所說:“春秋觀志,諷誦舊章,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既表示了對客人的榮寵,又顯示了自己的辭采。“ ‘斷章取義’在今天已聲名狼藉,那是因為人們反對經學家對古代文獻的信口雌黃所致。實際上用詩時代活化古語的 ‘斷章取義’ 與這種意義上的‘斷章取義’,并不是一回事。為了簡練巧妙地傳情達意,用詩這種方式有一種觸類旁通、啟發聯想和含蓄豐富的雅趣,是可以顯示語言的技巧和積學的豐厚的。這有如我們今天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以喻正義事業的前進和沒落階級的哀鳴,引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比方新生力量蓬勃發展的興旺景象,含義比原詩有所改變或伸縮,效果卻形象生動得多。” (傅道彬《 〈詩〉外詩論箋》)
2. 以古詩陳志,委婉含蓄,耐人尋味。符合“主文而譎諫”的諷諫原則,也符合“溫柔敦厚”的詩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世文學創作對言外之意的追求和委婉含蓄藝術風格的形成。
3.廣泛用詩的時代風尚,使得人人主動諷誦,熟爛于心。這必然推動了《詩三百》的廣泛流傳。《詩三百》 所以能基本完整地流傳下來,與廣泛用詩時代的重視分不開。
從消極的一面說:從用詩的方法到對詩意的自由聯想都直接影響了言語引詩、著述引詩、以詩為理論依據; 也直接影響了漢儒說詩,比附經義。使《詩三百》漸漸失去了其自身的文學特質,而成為說理乃至宣揚儒家倫理道德的政治工具。
上一篇: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明道征圣宗經
下一篇:詩經研究·宋元明:宋學《詩經》學的興起與衰落·朱熹《詩集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