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宋元明:宋學《詩經》學的興起與衰落·朱熹《詩集傳》
朱熹《詩集傳》是宋學《詩經》學的代表著作。朱熹兩易其稿,初從《毛詩序》,于淳熙四年(1177)寫成《詩集傳》初稿,“凡呂祖謙《讀詩記》所稱‘朱氏曰者’,皆其初稿,其說全宗小序。后乃改從鄭樵之說,是為今本。” ( 《四庫全書總目》)
由于受鄭樵等人疑古精神的影響,朱熹能擺脫《詩序》的束縛,從涵詠詩本文入手,獨立研究《詩經》;由于朱熹是位詩人,具有豐富的創作經驗體會及受宋代文學觀念的影響,朱熹能用文學家的眼光,重視審視評價《詩經》,使《詩集傳》在諸多方面超過前人:
如 《詩》之作者,朱熹已認識到《詩》三百并非皆圣賢所作,《國風》乃是“里巷歌謠之作”,并比較準確具體地分析了一些詩的抒情主人公的社會地位。
如 《詩》之內容,朱熹已認識到 《詩》三百并非皆為美刺而作,《國風》中多是“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的情歌。朱熹說:“大率古人作詩與今人作詩一般,其間亦自有感物感情,吟詠情性,幾時盡是諷刺他人! 只緣 《序》立此例,篇篇要作美刺,將詩人意思盡穿鑿壞了?!?(《朱子語類》卷八十)
如 《詩》之訓詁,朱熹以誦讀詩本文為基礎,博采眾家之長,并結合時代背景、典章制度解說字義,分析詩歌形象,遇有“不得其解”之處,寧可闕疑,不作妄解。
但朱熹畢竟是經學家、理學家,他仍舊視《詩經》為經書,仍舊借用《詩經》宣揚儒學的倫理道德觀念,仍舊免不了新的穿鑿附會,并站在理學的立場上斥男女情詩為 “淫詩”。
此外,朱熹《詩集傳》還注意到 《詩經》本是有韻的,由于古今字音發生變化,用宋音讀《詩經》已不協韻,于是朱熹便采用吳棫《韻補》的 “葉音”說,讀 《詩經》。葉音,也叫葉韻、協句,即將某字讀音臨時改變,以求和諧押韻。但這種臨時改變、隨意變讀的方法并不科學,引出很多錯誤:“有些字本來不是韻腳,硬說是韻腳。”“有些有韻的地方反而不知道有韻?!薄八⒌摹~音’,其實在上古和所注的字不但不同音,而且不同韻部?!?王力 《詩經韻讀》)
宋學《詩經》學在發展中,始終遭受著呂祖謙等漢學家的駁難,朱熹《詩集傳》的出現與廣泛流傳,標志著宋學《詩經》學的勝利。
上一篇: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春秋用詩的意義與影響
下一篇:詩經研究著作·毛朱詩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