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筆法記
一作《山水受筆法》、《水山錄》。中國山水畫論著。五代后梁畫家荊浩著。舊稱此書附于其《畫山水賦》后,共一卷。書中作者假托太行山洪谷石鼓巖間一老叟之口提出許多新的繪畫思想。①提出畫有氣、韻、思、景、筆、墨“六要”原則。“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指作畫時要心手相應、造型肯定;“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一作遺)不俗”,即筆跡應為造形服務,既要技法淳熟又不能為陳格所束;“思者,刪拔大要,凝想形物”,指須對所畫之物進行深入思考,不應被枝節纏繞;“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指取景應反應出季節與氣候的特征,集中客觀對象的精華并表現其神韻;“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指用筆要有法度但又能行筆自如,富有變化;“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意為用墨應表現對象的體積、明暗,墨韻變化自然,似鬼斧神工。并提出“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的見解。②提出品評標準和表現能力的“神”、“妙”、“奇”、“巧”四格。作者提倡的“神者,亡有所為,任運成象”。是一種主觀精神與客觀物象相融的境界。③指出用筆有筋、肉、骨、氣“四勢”,要求畫家作畫應將旺盛的生命力傾注于筆端。④提出繪畫存在有形病和無形病二病。有形病是對客觀世界的外部形態缺乏科學的表現,可以更正;而無形病則雖有畫藝,但毫無氣韻,失去了感人的藝術魅力,無法更改。作者十分重視人格的完善,通過“古松贊”,“不凋不容,惟彼貞松”,將松樹移情為有“君子之風”,是后來畫學上“人品不高,用墨無法”(李日華《紫桃軒雜綴》)的先聲。同時作者還認為筆法應基于對客觀事物的科學認識,“山水之象,氣勢相生”,遂有峰、頂、巒、嶺、岫、崖、巖、谷、峪、溪、澗之異別。“寫云林山水,須明物象之原”;“隨類賦彩,自古有能”而“水暈墨章”,則興于唐代。注重從人的精神氣質、道德修養出發來闡述筆法,也對唐代興起的水墨畫及其得失進行了分析,反對筆墨分離。如評李思訓“雖巧而華,大虧墨彩”,吳道子“有筆無墨”,項容“有墨無筆”。此書《新唐書·藝文志》中列為荊浩所著,但在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卻疑為后人依托。
上一篇:小說·穆天子傳
下一篇:古代典籍·管子·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