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以意逆志
《孟子·萬章》載孟子與弟子咸丘蒙的一段對話:“咸丘蒙曰: ‘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 《詩》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 ‘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 ‘周余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對孟子所說“以意逆志”后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說:
1. 以讀詩者之意推求詩人之志。東漢趙岐云:“志,詩人志所欲之事; 意,學者之心意也”,“以己之意逆詩人之志,是為得其實矣。”(《孟子注》)朱熹也說:“當以己之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孟子集注》)
2. 以作品之意推求詩人之志,即以詩人作品的思想內容推求作品的深層含義,言外之意,推求詩人的創作動機。清人吳淇說:“詩有內有外。顯于外者曰文曰辭,蘊于內者曰志曰意,漢宋諸儒以一志字屬古人,而意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說之,其賢于蒙之見也幾何矣。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為輿,載志而游,或有方,或無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詩論詩,猶之以人治人也。即以此詩論之,不得養父母,其志也;普天云云,文辭也。‘莫非王事,我獨賢勞’,其意也,其辭有害,其意無害,故用此意以逆之,而得其志在養親而已。” (《六朝選詩定論緣起》)
“以己之意逆詩人之志”是古人普遍采用的斷章取義的用詩方法; 以作品之意推求詩人之志則是正確的解詩方法。細讀孟子原文,孟子乃是指出咸丘蒙對所引詩的誤解,而告訴他推求詩人之志、理解詩本義的方法,故吳淇的解釋較符合孟子 “以意逆志” 的原意。“ ‘不以文害辭’,即不要因為個別具有修飾性的字或詞妨害了對整個詩句的真實意義的理解。‘不以辭害志’,則指不要因為具體詩句的字面意義妨害了對詩人的寫作意圖的理解。”“ ‘以意逆志’就是要通過詩歌全篇的思想內容去分析、探求詩人的寫作意圖。”(阮國華《孟子詩說復議》,《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九輯)
孟子 “以意逆志” 已涉及到對詩本義的研究,與賦詩言志、言語引詩的斷章取義有本質的區別。孟子已注意到詩歌作品的完整性,要求對詩句含義的理解必須結合全篇的思想內容來把握;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則說明孟子已認識到詩歌語言的藝術特征,能夠穿越文字的表層含義去體味深層意蘊。孟子所論在今天看來,也是極為精辟深刻,準確合理的。遺憾的是這并沒有引起古代經生的充分注意,就是孟子本人的說詩理論與實踐之間也存在矛盾,他更多的地方仍是斷章取義,“以己之意逆詩人之志”。
上一篇:詩經研究·《詩經》創作的文化背景·以和為美,美善相兼
下一篇:詩經研究·時代、地域和作者·先秦古籍所載詩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