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淮上早發》
淡月傾云曉角哀,小風吹水碧鱗開。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淮中十往來。
【注釋】
(1)此詩作于哲宗元佑七年(1092)初,由潁州改任揚州知州途中,作者時年五十六歲。
(2)淡月傾云:朦朧的月亮,時而被云遮擋,時而又破云而出。曉角:軍中早晨報時的號角聲。角:一種軍樂器。
(3)小風:微風。碧鱗開:碧綠河水被微風吹動,泛起魚鱗般的波紋。
(4)“此生”句:作者預測自己,他這一輩子注定漂泊遷徙,一定奔波在江湖中老去。這話不幸言中。他人生最后半年,遇赦北歸,竟病逝于赴常州道上。
(5)十往來:經過淮河,往返十次之多。
【賞析心得】
元佑七年(1092)初,作者由潁州改任揚州知州,匆匆趕路,淮上早發,即景寫了這首遣懷之作。
“淡月傾云曉角哀,小風吹水碧鱗開。”這是一個春天的早晨,月亮出沒于淡淡云層之中,還未下去,太陽尚未出來。軍中號角已經吹響,尖銳凄厲,喚人起床,作者乘舟已經解纜起程了?;春咏嫔?,微風吹動,水中泛起魚鱗般的波紋。年愈五十六歲的詩人,已經早生華發,他站立船頭,看見凄清的江景,百感交集、感慨萬分:“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淮中十往來。”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實行變法,其中已包括蘇軾的改革主張,但豐富得多,也更為激進,可蘇軾卻站邊保守派,反對新法。于是,從熙寧八年(1071)被貶為杭州通判時起,由杭州移知密州(1074),由徐州移知湖州(1079),因“烏臺詩案”由湖州被捕入京(1079),由泗州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市)侯旨(1085),由南京歸常州(1085),由常州赴知登州(1085),由汴京出任杭州(1089),自杭州召入汴京(1091),加上這一次由潁州改知揚州(1092),一共是十次往返淮河之上。作者屈指一數,這十次淮上往返,前四后六,自元豐八年(1085)三月,神宗逝世,哲宗即位,新法盡廢。保守派上臺后,由于他被召回京后主張對新法要“參用其長”,反對不加區別盡廢作罷,與司馬光爭吵,大呼“司馬牛,司馬牛”,從而又得罪保守派,為其所不容。后面這六次,可是“托福”保守派,往返淮上啰!作者清楚,他這輩子注定要成為北宋朝廷黨爭的犧牲者。“此生定向江湖老”,命運決定身陷政治旋渦的他,只有在江湖上漂泊遷徙,耗其一生了。作者并不知道,更遠的漂泊還在后面等著他呢。
縱觀東坡一生,四十年仕宦生涯,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貶所和貶途中度過。他一生除散文等作品外,留存詩詞約四千余首,可能相當部分是在貶謫逆境中寫成。從這個角度看,逆境倒是東坡畢生文學成就的一大源泉。
上一篇: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選一》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鄭思肖《畫菊》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