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主要內容,《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導讀
《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是清代戲曲音樂曲譜集,簡稱《九宮大成》,清乾隆六年(1741)莊親王允祿奉乾隆旨編纂,在樂工周祥鈺、鄒金生、徐興華、王文祿、徐應龍、朱庭繆等人直接參與下制定,歷時5年完成這部曲集的編纂,于乾隆十一年(1746)成書。有清乾隆十一年套印本,民國古書流通處影印本。
《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全書82卷。曲集中共有北曲套曲185套,南北合套套曲36套。分別列入仙呂宮、仙呂調、中呂宮、中呂調、大石調、大石角、越調、越角、正宮、高宮、小石調、小石角、高大石調、高大石角、南呂宮、南呂調、商調、角調、雙調、雙角、黃鐘宮、黃鐘調、羽調、平調、仙呂入雙角等25個宮調中。另有南曲的引、正曲、集曲1513首,北曲支曲581首。加上南北曲的變體在內,共有曲譜4466首。其每首曲譜均分別正字和襯字,注明工尺板眼。該曲集所收曲調來源,上溯唐宋,下逮明清,來自1000多年間音樂遺產的積累。唐宋大曲的曲牌名稱在曲集中有一定數量。唐宋以來的詞調,在曲集中約有170多首。南宋時南戲如《王魁負桂英》、《王煥傳奇》等劇本中的一些零星曲牌也可見到。金元時代的諸宮調曲牌,收有金代董解元《西廂記》184曲,元代王伯成《天寶遺事》120曲。此外還保存有大量元雜劇和元、明散曲,以及明、清雜劇、傳奇的曲調。
《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其編纂方法如其書序中所稱,為 “蒙命較錄,于三極九變之節,略窺奧窔,博弋群編,分宮別調,缺者補之,失者正之,參酌損益,務極精詳”。只有搜集和整理、記錄大量的來自各方面的音樂材料,才可能成此巨篇。但是,曲集的編纂,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其編纂者對文字的重視,有時更甚于樂譜,曲集中每首曲詞均仔細地分出正字和襯字,一一分出不同體式,每首均注明 “逗、句、韻、格”等詞句的格律。而在樂譜上則不如對文字所作考查和訂正得詳細。有些出于藝人之手翻調記譜的樂曲,未加以更定,而這種記譜法改變了曲調的調式和音階的結構關系。其中也有屬于極少數的編纂者所制的曲子。由于受到所掌握材料的限制,未能適當照顧到所收套曲的完整和選材的統一,出現有殘套過多的現象。然此曲集作為一部有廣泛影響的古代南北曲樂譜的大成曲集,對于研究散曲、清曲、戲曲音樂無疑是一部重要的資料集。
參考文獻
-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 (傅雪漪撰),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89。
上一篇:《九天生神章經》的主要內容,《九天生神章經》導讀
下一篇:《九朝律考》的主要內容,《九朝律考》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