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楚辭集注》新詩鑒賞
《楚辭》注本,十六卷,南宋朱熹撰。熹有《詩集傳》已見。
此書包括《集注》八卷,《辯證》二卷,《后語》六卷。全書以王逸本為依據,刪去《七諫》《九懷》《九嘆》《九思》四篇,增入賈誼《弔屈原》《服賦》(即《鳥賦》)二篇。把屈原創作的二十五篇統稱為“離騷類”,把宋玉、景差、莊忌、淮南小山所寫的十六篇稱為“續離騷類”,《辯證》二卷則是作者對《楚辭》中的專門問題如“離騷”之名的意義,一些難字難詞的音義等所作的考證。《后語》則收入荀子《成相》《佹詩》到宋呂大臨《擬招》等類似楚辭的作品五十二篇,系據宋晁補之所編選《續楚辭》和《變離騷》二書增刪而成,并對前十六篇作了注釋。朱氏注《楚辭》雖然繼承前人王逸、洪興祖等人的研究成果,但對他們破碎文義、穿鑿附會也很不滿。他說:“顧王書之所取舍,與其題號離合之間,多可議者,而洪皆不能有所是正。至其大義,則又皆未嘗沉潛反復嗟嘆,以尋其文詞旨意之所出,而欲取喻立說,旁引曲說,以強附于其事之已然,是以或以迂滯而遠于性情,或以迫切而害于義理,使原之所為壹郁而不得申于當年者,又晦昧而不見白于后世。”(《楚辭集注序》)作者所指出王書題解與題解之間,題解與注文之間的矛盾,不能貫通詩意,以及對屈原作品精神實質缺乏深刻的理解,這都是符合王書實際的。朱注盡量彌補王書的不足。在疏通詩意、提示主題和藝術分析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在注釋中始終圍繞著“忠君愛國”這一中心闡發,有著明顯的時代的局限。另外在注《楚辭》時沿用《詩集傳》體例。清人陳廷焯說:“朱子于楚辭而系以比、興、賦,尤屬無謂。”(《白雨齋詞話》)因為屈原作品中的比興是作為形象體系而存在,并非在片言只句之間。
此書自南宋慶元四年(1198)刊行以來,歷代屢有刊刻,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影印出版了南宋端平乙未(1235)刻本,這是今天可見到的最早刻本。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排印本,由今人李慶甲點校。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后山詩話》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王昌齡詩注》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