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下里巴人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美學概念。以音樂曲調來譬喻文化層次較低的通俗流行的文學藝術作品。語出于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先秦時代楚樂曲名。后世因此以《陽春》《白雪》象征高級的文學藝術作品;以《下里》《巴人》象征通俗流行的文學藝術作品。二者的文化層次高低判然有別,藝術對象和接受效果也大不相同。通俗流行的民間文藝,也具有自己的藝術效應和不可忽視的審美價值。后來陸機受其影響,在《文賦》中說:“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榮于集翠。綴《下里》于《白雪》,吾亦濟夫所偉。”這就比較好地注意到高雅藝術與通俗文藝之間的矛盾統一的辯證關系。張少康《文賦集釋》引雷琳、張杏濱云:“如歌者綴鄙曲于高唱,亦以相形而成其奇特也。”又稱引張鳳翼之言:“茍臻妙境,自有光彩。辟則石之韞玉,水之懷珠,而山之輝、川之媚,恒必因之也。然常調亦不可廢,猶之榛楛勿翦,可以蒙榮而集成翠色。是以《下里》之音,適所以濟《白雪》之偉。”也就是說,藝術的普及與提高,矛盾相反相成,如果處理正確,可以相互推動,共同促進藝術創作和審美批評的健康發展。參見“陽春白雪”。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三家宮詞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東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