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曾幾
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
這是一首充滿輕快旋律和酣暢情致的喜雨詩。題內“蘇秀道中”,指從蘇州到秀州(今浙江嘉興市)的路上。這年夏秋間,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間止,大雨三日,莊稼得救。詩人歡欣鼓舞,寫了這首七律。曾幾于高宗紹興年間曾為浙西提刑,這首詩可能作于浙西任上。
首聯從夜感霖雨突降寫起,緊扣詩題。久晴亢旱,一夜之間,似火驕陽卻忽然轉化為人們企盼已久的甘霖。夜間夢醒,感到一股涼冷之意,這才發現雨已經下了多時。“一夕”、“轉”,說明事出意外而又久為人們所企盼。正因為是夢回之際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銷,才特別具有一種意外的興奮喜悅。“潤”字不僅傳出那種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適感、清涼感,而且傳出心理上的熨帖感、喜悅感。一夕秋霖仿佛將詩人的心田也滋潤得復蘇了。
“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頷聯正寫“喜”字。“屋漏床床濕”,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而小加變化,“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成句(杜詩這一聯的出句是“農務村村急”)。一聯之內,兩用杜句,表情達意卻極為自然貼切,不但表現了熟練的文字技巧,而且由于杜詩本身所包蘊的關懷民生疾苦的精神,連帶著使這一聯也表現出一種體恤民艱的崇高感情。而杜詩沉郁,此詩流利,又各具特色。這說明曾幾學杜,重在精神而不單純襲其形貌。《詩人玉屑》云:“唐人詩喜以兩句道一事,茶山(曾幾號)詩中多用此體。”這一聯用的正是兩句道一事的流水對,貼切地表現了詩人輕松喜悅的感情。“不愁”、“且喜”,一反一正,開合相應;“床床”、“岸岸”,疊字巧對,讀來自有無窮的興味。
“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頸聯承“且喜”句,進一步作酣暢淋漓的抒情。出句用唐代殷堯藩《喜雨》詩成句,想像“大雨三日”對解除旱象、“秋苗以蘇”的作用。在詩人眼前,映現出一幅千里平疇、一片青綠的生機勃勃的畫面。“應”字表明,這一畫面是詩人的意中之象,從而更見其喜悅之情。對句收歸眼前,直抒“聽雨”之喜。秋雨梧桐,易使人產生凄清之感,常被詞人用來抒寫離情別恨,如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里卻一反這類悲秋傷離的情調,把雨落梧桐的瀟瀟聲響當作最美妙的音樂來欣賞。說“五更”,可見詩人夢回以后,一直懷著欣喜之情聽雨而徹曉未眠,不言“喜”字,而喜情自見。“最”字更突出了喜情的橫溢。方回《瀛奎律髓》評此詩說:“三、四已佳,五、六又下得‘應’字、‘最’字有精神。”兩句一出之想像,一為眼前實境,一訴之視覺,一訴之聽覺,相互配合,共同傳達出詩人的心態、心聲。“五更”句尤顯得新穎脫俗。
寫到這里,詩人的欣喜之情已經抒發得很酣暢,似乎已達到最高潮,末聯卻就勢轉進一層作結:“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上句承前六句作一總束,以“猶”字作勢逗下;下句以“何況”承接轉進,引出“田間望歲心”,使“無田”者的歡欣鼓舞之情成為“田間望歲心”的有力映襯,突出了廣大農民對這場甘霖的狂喜之情,反過來又進一步表現了詩人與農民同喜樂之心。紀昀評道:“精神飽滿,一結尤完足酣暢。”(《紀批瀛奎律髓》)由于感情的真摯勃發,雖直抒盡致,卻彌覺神完氣足。
律詩因格律的限制,一般都趨于精煉凝重。這首七律卻寫得特別流暢輕快,有如行云流水,讀來幾乎感覺不到格律的束縛。這種輕快的風格正與內容、感情相適應,顯出活潑生動的風姿。
上一篇:《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全詩閱讀答案|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