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漫堂說詩》新詩鑒賞
詩論,一卷,清宋犖撰。犖見《西陂類稿》。
全書共十三則,乃宋氏為其兒輩說詩而作,故首述其學詩之經歷及體會:“詩者,性情之所發,《三百篇》《離騷》尚已。漢、魏高古,不可驟學;元嘉、永明以后,綺麗是尚,大雅浸衰,獨唐人諸體咸備,鏗軒昂,為風雅極致。故篇什浩繁,別裁不易,高廷禮(棅)《品匯》,庶幾大觀;廷禮又拔其尤者為《正聲》一編,近代庶常館課與《文章正宗》并誦習之,蓋詩家之正軌也。學者從此入門,趨向已定;更盡覽《品匯》之全編,考鏡三唐之正變。然后上則逆源于曹、陸、陶、謝、阮、鮑六七名家,又探索李杜大家,以植其根柢;下則泛濫于宋元明諸家,所謂取材富而用意深者,不妨瀏覽以廣其波瀾,發其才氣。久之,源流洞然,自有得于性之所近,不必橅唐,不必橅古,亦不必橅宋、元、明,而吾之真詩觸境流出,釋氏所謂信手拈來……此之謂悟后境。悟則隨吾興會所之,漢魏亦可,唐亦可,宋亦可,不漢魏,不唐,不宋亦可。無暇模古人,并無暇避古人,而詩候熟矣。”訇
作者認為不標宗旨,廣收博取,兼容并包,以自己性情為主導,采取與自己性情所近的形式,這樣才能使“真詩觸境流出”。這時“詩候”成熟,才成為真正的詩人。應該說宋氏這種說法比宗唐、宗宋或一味強調“性靈”高明一些。
他對明嘉靖、隆慶后稱詩者“諱言宋”表示了不滿,但對“近二十年來專尚宋詩”,而學宋詩者又多“遺其骨理而挦扯其皮毛,棄其精深而描摹其陋劣”,也進行了抨擊。
書中對漢魏至宋、元、明詩皆有所論述,對樂府、五古、七古乃至于律詩、絕句的源流正變都有分析,多精辟之見。對杜詩極為推崇。還簡述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得失。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清詩話》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總集·中晚唐詩叩彈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漁洋詩話》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