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禮制·葬儀
安葬死者的方式。中國自古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各民族在宗教信仰、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有特點,故其安葬死者的形式也不相同,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此外還有天葬、懸棺葬等。漢族以土葬為標準葬式,這與漢族世世代代以農為主業的生產方式有關。在古人心目中,土地是人的生命之本,如荀子所說: “有地則生,無地則死。” 在佛道二教盛行之前,華夏先民更相信 “魂歸黃泉”的觀念,《禮記·祭義》說: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這與 《圣經·舊約》 中 “人來自塵土,終歸塵土” 的說法不謀而合。有趣的是,中國也有女媧摶泥造人的神話。土葬符合漢民族的宗教信仰與“慎終追遠” 的倫理情感,所以被火葬視為異端。在漢代以前,“掘墓焚尸” 一直被視為奇恥大辱,如戰國時燕軍圍攻齊國某城,將齊人在城郊的墓冢挖開,焚燒死尸,齊人望見,莫不痛哭,“俱欲出戰,怒自十倍”。但在一些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當時稱為 “蠻夷”) 卻以火葬為榮,如 《墨子·節葬》 記載,在秦國西邊,有一個儀渠國,“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叫作 “登遐” (上天)。漢代時,“西南夷” 也有火葬的習俗。佛教傳入中國后,印度僧徒奉行的火葬 (釋迦牟尼死后尸體就是被焚化的) 也隨之傳入漢族地區,被不少民間信徒奉行,以致宋太祖時朝廷曾下詔嚴禁。南宋時,朝廷偏安江南,地狹人眾,于是火葬之風又在民間盛行起來,但官方是加以禁止的。一直到明清兩代,官方對民間的火葬都視為喪倫滅理的行為而加以嚴禁。水葬則是古代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喪葬形式,即將死者投入江河中,任其沉浮漂流。奉行水葬的一般都是以水為生、以魚為食的民族,視江河為生命的源泉和歸宿,如土地之于漢族一樣。天葬則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喪葬形式,據《南史·夷貊上》記載,南方有扶南國,其國人死后,有四種安葬方式: “水葬則投之江流,火葬則焚為灰燼,土葬則瘞埋之,鳥葬則棄之草野。” 這 “鳥葬” 就是“天葬”,即將死者尸體放在山頂或山谷中,聽憑鷹隼來啄食,如果尸體被啄食干凈,則認為死者得福升天,反之則認為死者罪孽深重,要舉行宗教儀式超度。奉行這種葬式的民族,如早期的蒙古族、藏族等,多以游牧山地為生,其神話傳說也往往與猛禽大鳥有關。懸棺葬也是南方某些少數民族的葬式,又叫 “船棺葬”,就是將死者尸體裝在船形棺內,置于懸崖峭壁上天然的石穴中或人工開鑿的石洞內,還有將棺材放在巖壁上楔入的木樁上的。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尊敬。這種葬式從商周之際一直延續到清代,可能是古越人的習俗,在江西、貴州、福建、湖南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都有懸棺葬的遺跡發現。明朝詩人朱維京曾經有《游仙巖》 一詩: “巖有千年骨,梯懸萬仞船; 夜聞仙樂動,縹緲五云邊。” 正是描寫的古代懸棺葬的情景。除以上這些葬式外,古代還有玉斂葬、洗骨葬、樹葬等。這些喪葬形式都凝聚著古代華夏民族的生死觀念。
上一篇:政治學·人物·蕭何
下一篇:文學·文人·蒲松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