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太史公》鑒賞
《春秋》推見至隱[1],《易》本隱之以顯[2],《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3],《小雅》譏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4]。所以言雖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 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風一,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5]?余采其語可論者著于篇。
【段意】 司馬遷評論司馬相如賦作帶有諷諫君上、崇尚節儉的重要思想價值,與《詩經》傳統相符(文中引揚雄之語乃后人所加,非司馬遷本意)。
注釋
[1]謂《春秋》表現作者的評判褒貶意見,在文字上極為隱微。如晉文公召周天子至河陽,非臣下事君之義,《春秋》即書天子“狩河陽”,而諱言晉文公所召。即隱含著對晉文公的批評之意,又顧及了天子的顏面。[2]謂《易》本陰陽之微妙,出而推見人事之善惡吉兇卻頗為顯明。微妙的天道經由對人事的推見而顯示出來,即“本隱之以顯”。[3]謂《詩經·大雅》先言王公大人之德,而后及于眾庶百姓。逮:及。[4]謂《小雅》中諷喻時世的詩作,總先述說自身(“小己”)所遇之憂苦,而追根究底,關系到在位者施政之得失,是為“其流及上”。[5]此揚雄之語出自《揚子法言·吾子篇》:“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或曰:‘賦可以諷乎?’曰:‘諷乎!諷則已(止);不已,吾恐不免于勸(鼓勵)也”。勸百諷一:指許多賦大事鋪陳聲色淫佚之樂,本意在諷諫君上停止這種享樂,歸于節儉,但實際效果卻是引發、鼓勵了君王對享樂的追求。“勸百”指慫恿、鼓勵多;“諷一”指諷諫效果少。鄭衛之聲:指淫佚之聲(漢儒對“鄭衛之聲”的偏見)。雅:指正聲。不已虧乎:不已使君德虧損了嗎?
上一篇:《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相如使時,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不為用[1],唯大臣亦以為然.》鑒賞
下一篇:《匈奴.》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