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史部·目錄學
書目編纂之學。書目編纂在古代是專門之學,它涉及書籍的分部、歸類和著錄等。中國傳統目錄學認為,對書籍進行分部、歸類、著錄,目的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也就是說,目錄學通過對書目的編纂,來反映書籍的情況,從而顯示學術發展的概況。所謂目錄,是目和錄的合稱,目是篇名或書名,錄是對目的說明和編次,說明就是作者簡介、卷次版本、內容提要等,編次就是分部歸類。目錄分一書目錄和群書目錄,群書目錄就是所謂“目錄書”。傳統目錄學源遠流長,但對后代發生深遠影響、并使目錄成為專門之學的人是西漢學者劉向。劉向是漢朝宗室,他奉成帝之命,整理皇家藏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整理圖書。劉向校書時“條其篇目,撮其旨意,錄而奏之”,最后 “別集眾錄”,編成最早的目錄學專著 《別錄》。其子劉歆繼承父業,在 《別錄》 的基礎上,編成一部綜合性目錄 《七略》。《七略》 將群書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等六類,并對各類學術的源流一一條分縷析,東漢班固 《漢書·藝文志》 就是 《七略》 的縮編本。魏晉以后,學術觀念發生變化,反映在目錄之學上,就是四分法的出現。西晉宰相荀勖在整理朝廷藏書時,也編了一部目錄書《中經新簿》,以六藝經典為甲部,將諸子、兵書、數術、方技等歸并為乙部,史書獨立為丙部,詩賦、文集為丁部,到唐代官修《隋書·經籍志》,這種四部分類法被國家正式認定,但名稱和次序有所改變,定為經史子集。經部包括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這些經典的著作; 史部包括各類史籍;子部是大雜燴,諸子百家、天文、歷法、算術、五行、醫藥等,幾乎無所不包; 集部就是個人的別集和兼收各家的總集。這種四分法當然不是盡善盡美,故唐宋以后的目錄學家嘗試著新的分類,如北宋李淑分為八志,南宋鄭樵創十二分法,明代陸深更增為十四類,但都影響不大。清代官修《四庫全書總目》,雖然對子目有很大調整,但還是繼承了經史子集的四分法。目錄學實際上是一種讀書指南,清代史學家王鳴盛曾說: “目錄之學,學中第一要緊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又說: “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這是說職業性的讀書,必須有目錄學作為入門指南。
上一篇:哲學·論著·皇極經世
下一篇:禮俗學·禮制·相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