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禮制·冠禮
古代男子的成人儀式,因其主要儀式是加冠,故稱 “冠禮”,在 “五禮” 中屬嘉禮。冠禮起源于氏族社會的成丁禮,但在西周時,則演變為貴族男子的成人儀式。據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說法,天子諸侯十二歲舉行冠禮,士二十歲舉行冠禮。漢代以后,庶人也可舉行冠禮,如明朝就制訂有 《庶人冠禮》,規定: “凡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 舉行冠禮后,男子就成為傳統意義上的 “獨立法人”,享有成年男子的種種權力和義務。古代冠禮的過程非常復雜,據 《儀禮·士冠禮》介紹,由冠者父親請其 “僚友”擔任節目主持 “賓”,其主要儀式是 “三加”: 先加黑麻布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治人的特權; 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表示從此有服兵役的義務; 最后加赤黑色的細麻布做成的爵弁,表示從此有參加祭祀活動的特權。古人戴的冠與衣著是相配的,所以這“三加” 同時也意味著 “易服”,從衣服、腰帶到鞋子,都必須有相應改變。與 “三加”具有同等意義的儀式是 “賓字冠者”,即在“三加” 完畢、冠者拜見自己的母親后,由主持冠禮的 “賓” 為冠者取 “字”,即 《禮記·曲禮上》所謂 “男子二十冠而字”。又據《檀弓上》: “幼名,冠字。” 成人之后,名只用于自稱,除君父外,任何人不許直呼其名,而只能稱字。命字以后,冠者去見兄弟姐妹,最后著禮帽禮服帶禮品去見國君、卿大夫和鄉先生,以取得社會各方面對其成人資格的承認。盡管明清品官以上人家仍行冠禮,但其禮儀已大大簡化。冠禮是男子的成人儀式,與此相應,女子也有成人儀式,就是所謂 “笄禮”。笄是古代的一種發飾,多為玉制,女子成年后才可用笄,用時成雙,斜插于兩旁發際。貴族女子年滿十五時,要舉行結發加笄的儀式。所謂“結發”,就是在頭頂上盤成發髻,以區別于童年發式,俗稱“上頭”,這就是 “笄禮”。舉行笄禮后,女子就可以許嫁男子,盡為人妻的責任,故《禮記·曲禮》: “女子許嫁,笄而字。”
上一篇:禮俗學·禮制·軍禮
下一篇:宗教學·佛教·凈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