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的文獻·先秦兩漢文學研究資料與工具書·字典、辭典類
1.《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撰。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字典,是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釋字原的著作。所收文字以小篆為正體,共有9353個;重文(不同于小篆的古文、籀文等異體字)1163個(據今本《說文解字》統計,有篆文9420個,重文1280個)。許氏首創部首排、檢字法,部首與同一部首內的字“據形系聯”。每字先說解本義,再分析字形,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書”說明字的意義來源,有的字還有讀音說明(今本《說文解字》中的反切注音是宋代徐鉉加的,非許書原有)。全書正文14篇,后敘1篇,共15篇。許氏從漢字的形體結構分析文字的本義,揭示了漢字的構成與意義的關系,受到歷代學者的推崇。閱讀古代典籍尤其是先秦兩漢典籍,考釋古文字,均離不開此書。
《說文》原本不可見,今傳《說文》有兩種,一是南唐徐鍇所著的《說文解字系傳》,一是由南唐歸宋的徐鉉校訂的《說文解字》。徐鉉、徐鍇為兄弟,世稱兄徐鉉校訂的《說文解字》為“大徐本”,弟徐鍇《說文解字系傳》為“小徐本”。后人研究《說文解字》,一般是以大徐本為主。比較重要的研究著作有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等,世稱《說文》四大家,其中又以段玉裁、朱駿聲二家著作最為著名。近人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收錄歷代《說文》研究成果,甚便參考。今人張舜徽的《說文解字約注》,以《說文解字詁林》為基礎,取其精華,并吸收了甲骨文、金文等的研究成果,成一家之言,簡明扼要,便于參考。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在原來的反切注音之后再加注拼音,注用語體文,并附譯文,甚便初學。
2.《玉篇》
梁顧野王編。《玉篇》收字以楷書為正體,部首以《說文》為基礎而又有所增益。原書收字頭16917個,有解說,有書證,有顧氏按語,內容十分豐富。今僅有殘卷流傳,中華書局1985年有影印本,名《原本玉篇殘卷》。今本名為《大廣益會玉篇》,為宋人陳彭年等重修,字頭增至22561個,但將原書書證、案語等刪削殆盡,已非顧書原貌。這是中國第一部楷書字典,對閱讀古代典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類篇》
宋司馬光等編。此書在《玉篇》的基礎上增修而成,共收字頭31319個。基本上沿用了《說文》部首及其排列次序,各部中的字又依韻排列。釋義著力于探討字原,分析古音古訓,闡明古今字音的演變,并將文字的異讀和異義附于字義解釋之后加以說明,是閱讀和整理古代典籍的重要工具書。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汲古閣影宋抄本和中華書局影印的姚刊三韻合編本。
4.《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等編。本書在明代梅膺祚《字匯》、張自烈《正字通》的基礎上編成。全書按214個部首編排,收字47035個。字頭下先音后義,注音引《唐韻》《廣韻》《集韻》等五部韻書的反切,釋義先本義后引申義和別音、別義,博引古籍文句為例證。有所考辨,加按語說明。每字的古體列于該字頭之下,重文、訛體則列于最后。由于《康熙字典》收字多,釋義也比較全面,清代又作為標準字典,因而在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有很大的影響,今天也仍有參考價值。但本書缺點也很多,尤其是引書錯誤較多。王引之作《字典考證》,指出其引文錯誤2558條;日人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有考異1930條,訂誤四千余條;王力的《康熙字典音讀訂誤》,專考其注音失誤。使用時應注意參考。
《中華大字典》,近人陸費逵、歐陽溥存等編。本書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礎上增補刪訂而成,收字四萬八千余個,并校正了《康熙字典》的多數錯誤。注音、釋義、例證分條排列,條理清晰,便于使用。時至今日,它仍是閱讀古籍有價值的參考書。但本書義項羅列過于繁瑣,往往轉抄古訓;引證過于簡略,釋義的觀點和科學性也時有問題。
5.《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編委會編,徐中舒主編。收字54678個,在楷書字頭下收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形體,反映漢字的形體演變;注音用漢語拼音,并加注中古音反切,標明上古音韻部;釋義古今兼備,除常用的本義、引申義、通假義之外,還收錄了較生僻的義項和詞素義;例證較完整,避免隨意刪改。雖有一些不足,但這仍是目前收字最多、釋義齊備、較為科學規范的字典。
6.《中華字海》
冷玉龍,韋一心主編,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該書收錄單字85568個,包括歷代辭書收錄的字、辭書未收而見于典籍的字、簡化字以及類推簡化字、古文字的隸定字、碑刻中的異體字、地方文獻和方言詞典中的方言字、近現代出現的科技新字、當今還在使用的人名地名用字、《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簡化字,流行于港、澳、臺的漢字,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使用的漢字也酌量收錄。此外,還收錄了歷代文獻中的新舊筆形字和訛字。注音用漢語拼音和直音。一般典籍中出現的字,基本上均可查到,但釋義較為簡略。
7.《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撰,30卷。這是一部六朝音義體注釋的集大成著作,書中對《周易》《毛詩》等儒家12部經典和《老子》《莊子》共14部先秦典籍,廣泛采集各家的音義注釋,并考證文字異同、章節差異等。這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字典,但它通過注音來訓釋和辨別典籍中文字的意義,間接揭示了文字的音義關系,對于研讀先秦典籍,研究唐代以前漢字的意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其“敘錄”中的“注解傳述人”,對于了解各家傳授和代表人物,有很大意義。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元遞修本,中華書局影印通志堂刊本。中華書局還出版了黃焯的《經典釋文匯校》和黃焯、武華編的《經典釋文索引》與影印本配套,便于使用。
8.《經籍纂詁》《故訓匯纂》
《經籍纂詁》,清阮元等編。本書匯集唐代以前訓詁專書和經、史、子著作中的古注,每個義項下,列出見于何書或何書之注,不避重復。全書按平水韻排序,一字數音的分別列入不同韻部。后又編《補遺》,體例與原書同。本書集唐以前訓詁資料之大成,對閱讀先秦兩漢典籍極有幫助。但該書所錄尚有訛誤和遺漏,使用時應注意。有中華書局影印瑯嬛仙館原刊本;成都古籍書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世界書局本。以上各本均附有單字索引,上海古籍本附有校勘記,最便使用。
《故訓匯纂》,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商務印書館2003年出版。本書匯集先秦至晚清二百余部經、史、子、集著作中的訓詁材料,編纂原則和方法略仿《經籍纂詁》,但在編排方式上作了較大的改進。單字按部首筆劃排序,每個義項以數字標注,再引典籍的文句與古注材料作為例證。書前附《單字漢語拼音索引》《難檢字筆畫索引》等。這部書涵蓋了《經籍纂詁》的內容,且取材范圍更廣,內容更豐富,編排合理,眉目清晰,便于使用。
9.《爾雅》與《爾雅義疏》《爾雅詁林》
《爾雅》是中國最古老的百科性詞典,約編成于西漢時期。這部書并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在長期流傳過程中不斷增補而成的。本書按所釋詞語內容編排,共19篇。其中釋詁、釋言、釋訓三篇解釋一般字義和普通詞義,釋親以下16篇,是對于各類名詞的解釋。這部書被列入“十三經”,主要是保存了先秦典籍的古訓,對閱讀先秦乃至兩漢典籍很有幫助。漢代有許多人為之作注,晉代郭璞的《爾雅注》是流傳至今最完整的古注。宋代邢昺為郭注作《爾雅注疏》,清代邵晉涵作《爾雅正義》,郝懿行作《爾雅義疏》。《爾雅義疏》是比較完備的注本,分別有北京中國書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今人徐朝華的《爾雅今注》是比較簡明的注本,便于初學,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周祖謨的《爾雅校箋》對《爾雅》和郭注作了全面校勘,是比較好的版本,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朱祖延等編的《爾雅詁林》,收錄了歷代《爾雅》注釋成果,比較便于參考,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0.《廣雅》與《廣雅疏證》《廣雅詁林》
《廣雅》,魏代張揖編。此書為續補《爾雅》而作,內容分類和排列全按《爾雅》,輯錄先秦兩漢古書中的訓詁材料二千三百余條,涉及典籍比《爾雅》廣泛,內容比《爾雅》豐富,對閱讀先秦兩漢典籍有較大的參考價值。隋代曹憲撰《博雅音》(因避煬帝楊廣名諱而改稱《博雅》),這是流傳至今最完整的音義體古注。清代王念孫作《廣雅疏證》,該書不僅校訂《廣雅》訛誤,而且“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不限形體”,在探討語源、疏釋詞義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響很大,但仍有失當之處。王氏晚年又有訂補,羅振玉輯為《廣雅疏證補正》。王氏《疏證》和《補正》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王氏家刻本。除上海本外,均附有《博雅音》。清人王士濂、王樹枏、俞樾,今人蔣禮鴻、劉澤民等均有訂補王氏《疏證》之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影印的《廣雅疏證》,底本為畿輔叢書本,除附有王氏《補正》,還附有王士濂、王樹枏、俞樾等的補正。清人全面注釋《廣雅》的還有錢大昭的《廣雅疏義》,質量不及王書。今人徐復等編為《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書匯集歷代的注釋成果,較便參考。
11.《方言》
全稱為《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漢揚雄撰。 原本15卷,今本13卷。這是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俗語詞匯的著作。按以今語釋古語、以通語釋方言俗語的原則,對所收先秦至西漢方言俗語詞匯進行訓釋,編排體例上略仿《爾雅》。晉代郭璞作《方言注》,這是最完整的古注。清人戴震的《方言疏證》、錢繹的《方言箋疏》是清人注釋《方言》的代表作。近人丁惟汾的《方言音釋》從語音上研究注釋《方言》,雖有一些缺點錯誤,但方法比較科學。今人周祖謨的《方言校箋》是一部集校勘、注釋為一體的善本。
12.《辭通》《聯綿字典》
《辭通》,近人朱起鳳編。本書主要收錄古代典籍中的聯綿詞和其他雙音節詞,利用音同或音近通假、義同通用、形近而訛等條例,對這些同義詞進行歸納整理,常見常用的居前,異形詞列于其后,博引書證進行疏釋,有些詞后加按語闡明其形音義關系。全書按平水韻編排,卷首有《檢韻》,書后附四角號碼和筆畫《索引》。這是一部專門闡釋古漢語雙音節詞通假、通用現象的詞典,是閱讀唐代以前典籍尤其是先秦兩漢典籍極為有用的工具書。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和長春出版社印本。
《聯綿字典》,符定一編。這部書性質與《辭通》相近,收詞范圍比《辭通》更寬,內容也更豐富。但在編排上依部首筆劃排序,忽視了聯綿詞的主要特點,同義異形詞往往分見各部,難以體現聯綿詞音義之間的關系,亦不便使用。但本書對每一詞所涉及的六朝以前典籍不避重復,詳加引證,例句又比較完整,因此還可用來檢索含有該詞的句子出處。中華書局1954年出版。
13.《經傳釋詞》《詞詮》等
《經傳釋詞》,清王引之著。該書搜集先秦至漢代典籍主要是經書中的虛詞160個,說明其意義和用法,并舉例證。王氏于每詞均追溯其原始,闡明其演變,多精辟之見。但本書收錄虛詞比較少,取材范圍比較狹窄。清孫經世有《經傳釋詞補》《經傳釋詞再補》,吳昌瑩有《經詞衍釋》,對此書有所補充。有1956年中華書局附孫氏《補》《再補》本,1984年岳麓書社附楊樹達、黃侃批語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詞詮》,楊樹達著。本書收錄先秦兩漢典籍中的虛詞五百余個,先注明詞性,再釋義、舉例。收錄虛詞多,注意從語法的角度解釋虛詞,是其特色。有中華書局1965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楊樹達文集》本。
《古書虛字集釋》,裴學海編。該書吸收了清代劉淇的《助字辨略》、王念孫的《讀書雜志》、王引之的《經傳釋詞》《經義述聞》、俞樾的《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楊樹達的《詞詮》《高等國文法》《古書疑義舉例續補》、章炳麟的《新方言》等著作的虛詞闡釋成果,并補其不足,共收虛詞293組495個。采諸家之說,以《經傳釋詞》為主,凡諸家解釋正確或已完備的,本書僅列義項,注明出處,不再重復申說舉例。其中有不少創見。可與《經傳釋詞》《詞詮》等配合使用。今有中華書局1980年重印本。
《虛詞詁林》,謝紀峰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本書全部收錄了 《助字辨略》《經傳釋詞》《經詞衍釋》《詞詮》《古書虛字集釋》五部虛詞著作的內容,又吸收了《經籍纂詁》《說文解字注》《爾雅義疏》《廣雅疏證》《馬氏文通》五部書中有關虛詞的內容,各家訓釋,原文照錄。共收虛詞639個。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01年出版。本書是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何樂士等編的《古代漢語虛詞通釋》的基礎上編纂的,共收單音節虛詞、復合虛詞、慣用詞組和固定格式1855條。本書注重從漢語史的角度反映虛詞的歷史演變,并從語法上闡釋虛詞詞義。雖有義項瑣細,以今律古之弊,但仍是目前較好的一部虛詞詞典。
《古漢語虛詞詞典》(增訂本),王政白編,黃山書社2002年出版。本書收詞范圍廣及小說戲曲,共收錄單字虛詞和多音節虛詞3105條,并有《古漢語虛詞常見用法簡表》《古漢語特殊句式》等附錄,分別從詞性和語法等方面揭示虛詞用法。這是目前收錄古漢語虛詞最多的一部虛詞詞典。
14.《古字通假會典》
高亨纂,董治安整理,齊魯書社1989年出版。本書主要取材于先秦兩漢典籍及少量后世典籍,廣羅其中的通假文字,按古韻19部的順序編排;在每條通假字下,詳列例證,按經、史、子、集、小學的順序,依時間先后排列。本書既是解決古籍文字通假的工具書,也是查考通假現象的資料書。對閱讀先秦兩漢古籍極有參考價值。本書附錄引用書目、以聲系編排的條目索引和以筆畫編排的單字索引,使用極為方便。
15.《辭源》(修訂本)《辭海》(修訂本)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64年出版。此書是在商務印書館百科性舊《辭源》的基礎上修訂的一部專供閱讀古代典籍的工具書,收詞一般止于鴉片戰爭前。全書收單字12890個,復音詞84134條,按部首筆畫編排。
《辭海》修訂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之后按國際慣例,每10年修訂一次,至今已有1989年版、1999年版。本書是一部百科辭典,古今兼收,包括成語、典故、人物、著作、事件、地點、團體流派和各學科的名詞術語等,內容豐富。對閱讀古今典籍和學術研究,有其它各詞典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
16.《大辭典》
《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臺灣三民書局1985年出版。此書收錄字頭15106個,古漢語詞匯127430條。釋義簡明扼要,條理清晰,引證較為豐富可靠。這是一部閱讀古籍的專用工具書。
17.《大漢和辭典》
日人諸橋轍次編,1955-1960年日本東京大修館書店出版。本書以《康熙字典》為基礎,參考了五十余種字書、辭典編纂而成,收字48960個,附有篆文10100個,復詞、成語共526500條,插圖三萬余幅。全書單字按部首編排,附有小篆及其他古文字字形,注音有日文字母、注音符號、拉丁字母等形式,并加注古韻反切和韻部。字頭下的詞語按日文平假名音序排列,注釋內容比較豐富。這是一部兼具字典和詞典功能的綜合辭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唯以一人之力編成此書,故多轉抄他書,失誤之處不少。
18.《中文大辭典》
臺灣《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文化研究所1962—1968年印行。本辭典是按臺灣編纂《百科全書》的計劃編的第一部書,以字帶詞,共收單字49905個,詞語三十七萬余條。單字字頭下列甲骨文、金文和有代表性的隸書、行楷、草書等字體,然后是注音釋義和詞語解釋。這是一部兼有字典和詞典功能的綜合性辭典,較有參考價值。但由于編寫倉促,往往有轉抄他書、立目不當、釋義錯誤、例證不確之處。
19.《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編,羅竹風主編。第一、二卷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自第三卷改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語詞性詞典,收詞三十七萬余條。本書充分吸收了古今辭書的編纂成果,在義項的編排、例證的引用上都后出轉精,釋義注重對詞語的歷史作全面準確的反映。受客觀條件限制,偶有失當之處,但仍是目前比較規范、質量最高的一部漢語詞源詞典,是閱讀古今典籍的重要工具書。
20.《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謝壽昌、臧勵龢等編,商務印書館1931年初版,1935年第二版,1959年重印。本書收錄中國古今地名及相關名詞近四萬條,對其地理位置、古今名稱變化等加以說明,資料豐富,解釋詳盡。全書按筆畫編排,卷首有筆畫檢字表,卷后有四角號碼索引,使用較方便。但這部書出版較早,資料已較陳舊,地名也已有了較多變化,使用時應注意。
21.《中國人名大辭典》(附《古今人物別名索引》)
臧勵龢等編。商務印書館1921年初版,1949年第九版,1958年重印。本書收錄上古至清代人名四萬余條,包括一些少數民族人物。一般見于史料上的名人大都可以查到。人名下列出人物的字號、籍貫、主要經歷和事跡。人名按筆畫排序,書前有筆畫檢字表,書后有四角號碼索引,另有三種附錄,比較便于使用。
在查考古今人物時,往往有以字、號相稱的情況,就要利用《古今人物別名索引》之類的工具書。《古今人物別名索引》,陳德蕓編。本書收錄古今人物的姓名、別名、別稱等共七萬余條。古人稱說人物,往往不稱說姓名,而是稱其字、號、室名等以示尊重,故一人數稱的情況非常普遍。不了解這一點,往往會發生誤會。本書可供由人物別名查檢原名之用。但本書材料下限為1936年,且收錄并不全面,編排亦不夠科學。屬于這一類的工具書還有中華書局出版的陳乃乾的《室名別號索引》,但本書僅收錄唐代至清末的室名、別號,范圍窄,材料亦不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楊廷福、楊同甫的《明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內容豐富,材料非常全面,但又是斷代的。因此,《古今人物別名索引》仍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22.《古今同姓名大辭典》
彭作楨編,上海書店出版社印行。本書收錄上古至近代同姓名人物五萬六千七百余條,姓名上列數字,表明該姓名相同的人數,名下注明出處,間有簡單的考辨文字。人名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是同類書中較好的一部。
23.《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中國文學家辭典(古代部分)》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譚正璧編,上海書店出版社印行。收錄春秋戰國至1929年的文學人物六千八百余人,依時代先后排列,所引資料大都注明出處,書末有筆劃索引。
《中國文學家辭典》(古代部分),北京語言學院《中國文學家辭典》編委會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分冊收錄先秦至隋代作家724人,以時代先后排序,介紹其字號、生卒年、籍貫、生平事略、文學活動和作品存佚情況,并注明資料出處。對重要作家有較詳的評述。附有人名音序索引。
24.《十三經辭典》
《十三經辭典》編纂委員會編,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起陸續分卷出版,已出《毛詩卷》《孟子卷》《春秋谷梁卷》《論語、孝經卷》等。每卷之前有概述,對該卷典籍的成書、內容、歷代研究情況等作較全面的敘述;次有部首檢字表、音序檢字表、四角號碼檢字表。“辭典正文”和“語詞索引”是全書的主體,以中華書局影印世界書局本《十三經注疏》為依據編制。正文列出某字詞在該書中出現的次數、義項及例句;“語詞索引”則列出該字詞在該書中出現的次數與所有包含該字詞的句子。書后有附錄,包括該經典的原文、歷代研究書目,并附唐開成石經拓本縮印件。這部書既是專書辭典,又具有引得單字檢索之功能,非常便于使用。但此書既以《十三經注疏》為依據編寫,書后又附經典原文,似嫌贅疣。而附錄的歷代研究書目和開成石經拓片,很有價值。
25.《先秦要籍詞典》
董治安主編、王世舜副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學苑出版社等出版。這套叢書已出版《詩經詞典》(萬祥春編著,袁梅審訂)《老莊詞典》(王世舜、韓慕君編)《楚辭詞典》等多種,均屬專書詞典。這套系列詞典除具備一般專書詞典功能外,還具有“引得”性質,能以單字全面檢索原文,功用全面,非一般專書詞典可比。
26.《詩經詞典》
向熹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將《詩經》中出現的二千八百余個單字作為字頭,對該字與以該字組成的詞逐一進行解釋,選附例句與出處。另附錄有關《詩經》研究的術語三百余條和305首詩的題解,以及歷代《詩經》研究的重要著作目錄。屬專書詞典。有初版本和修訂本。
27.《楚辭通故》
姜亮夫著。該書匯集《楚辭》中的詞語,分為天事、輿地等10類。除“書篇”1類為《楚辭》各篇的題解外,其他9類都是對《楚辭》詞語的考辨訓釋,并對大多數詞語出現的頻度作了統計。有齊魯書社影印手寫本與云南人民出版社排印本。屬專書詞典。
28.《春秋左傳詞典》
楊伯峻、徐提編,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本書收錄《春秋》《左傳》中各類詞匯一萬余條,每詞先釋義,后列例句,并注明例句在中華書局出版、楊伯峻編著的《春秋左傳注》中的頁碼。一詞多義者,分列義項;對同名異人、同人異名進行了歸納;古地名指出今地名。人名、地名均注明出現次數和出處。這是一部比較好的專書詞典。
29.《史記辭典》《漢書辭典》
倉修良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二十五史專書辭典叢書》中的兩種,是以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漢書》為依據編寫的。收錄其中難懂詞語、成語典故、人名、地名、民族、職官、典籍、歷史事件、天文歷算等方面的詞匯進行解釋,釋文之后標明該詞在點校本《史記》《漢書》中的頁數,難字、冷僻字、異讀字加注漢語拼音和直音。對閱讀《史記》《漢書》很有幫助。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學·盛唐詩歌·聲律和體調
下一篇:宋代文學與理學·宋詞與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