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追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國埃里?!し鹇迥分?。佛洛姆是一位在西方久享盛譽的心理學和社會哲學家。生于德國,1933年因逃避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1980年去逝。他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畢生致力于將精神分析原則應用于社會病的治療,潛心探討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結合及相互影響,取得很大成就。本書是他的主要著作,中文本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年出版。本書著重于討論實現人的自我和潛能所涉及的倫理規范和價值的問題。作者分析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所產生的人性與性格兩者之間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與危機,他稱之為人性與性格的“二分律”。作者試圖把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引入自己對人的分析,并把人性與性格中的矛盾劃分為“生存上”的矛盾與“歷史上”的即社會的矛盾兩類。提出人類在解決前一類矛盾時無能為力,并把解決后一類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客觀和正當”的倫理道德基礎的建立上。提出“人本主義倫理學的最高價值不是無我,也不是自私,而是愛己;不是否定個人,而是肯定真正的自我。”本書可以說是作者另一部重要著作《逃避自由》的續篇。作者在書的前言中指出:“今天有許多人都希望心理學的書籍能夠告訴他們如何達到‘幸?!颉木嘲矊帯矫娴拿卦E。本書并沒有這類的忠告,而是在理論上澄清倫理學和心理學的問題。其目的在使讀者從根本上檢討自己而不是在表面上安撫自己”。由此可得知作者的意圖所在。
上一篇:《背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花間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