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佛教·戒定慧
佛教修持的基本內容。合稱三學?!斗g名義集》解釋說: “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惡證真曰慧。” 三者相輔相成,是通往證涅槃、得解脫的路。戒就是戒律,是信徒必須遵守的法規,根據信徒入教深淺不同,佛教的戒律有六種: 三歸、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三歸是歸依佛、法、僧三寶,這是信奉教義的根本,所以一切佛教徒包括在家的居士,都必須信受。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八戒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再加三條: 不香華蓋身 (不打扮)、不習歌舞伎樂、不坐高廣大床 (不貪圖享受)。五戒和八戒是在家居士應當遵守的。十戒和具足戒則是出家信徒應當遵守的。十戒是在八戒的基礎上再加 “不食非時食” 和 “不蓄金銀寶” 兩條,適用于剛出家的沙彌 (小和尚)。具足戒,比丘 (和尚) 二百五十條,比丘尼 (尼姑) 三百四十八條,適用于升級之后的出家人。菩薩戒,一般指 《梵網經》 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是一切佛教徒都應當遵守的。定就是禪定,也稱止或止觀,原是印度各種教派共用的修持方法,目的在于息雜念,生信心。照佛家的分析,定是止心于一境的心理狀態,因級別有深淺,禪定分為四種,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每一種達到的心理狀態都不同,結果也不同,求得的知也不同。知就是慧,慧就是般若,就是證悟涅槃的明察力,不是通常說的智慧,而是一種大徹大悟的宗教智慧。簡而言之,佛教的修持從戒出發,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此智慧就能斷絕一切無名煩惱,證人涅槃解脫的妙境。
上一篇:倫理學·修養·慎獨
下一篇:史學·史籍·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