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廉潔奉公
廉潔,即清廉、潔白。奉公,即謹慎從事公事。廉潔奉公就是公職人員自覺修養、大公無私、不徇私情,為國家、民族、集體而努力工作的高尚品德。廉潔與奉公是相互聯系的。廉潔是奉公的基礎,奉公是廉潔的表現。廉潔是堅持原則,不謀私利,奉公是為公眾的利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工作。所以,廉潔和奉公通常是不可分割的。中華民族在各個歷史時代都講廉潔奉公,即使在古代階級社會,仍然有許多廉潔奉公、正直不阿之士。春秋中期宋國有一個賢大夫叫子罕的,有一次,有人將一塊寶玉送給他,子罕執意不收。他說:“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與我者,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意思是說,我把不貪污看作是寶貝,你把玉看作是寶貝;如果你把玉送給了我,那么我和你就都喪失了寶貝,不如我們各自保留自己的寶貝吧。子罕的做法得到了當時有德望的人的稱贊。
中國歷史上的善良百姓,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也涌現了許多“清白無瑕”、“一塵不染”的美德故事。東漢時期的樂羊子,是一位讀書人。有一天他在路上撿到一塊金子,回家后交給了妻子,以為會受到妻子的贊美。沒想到樂羊子妻卻說:有貞操的人為了警戒自己不貪婪,即使口渴了也不去喝盜泉之水;寧可餓死也不去接受傲慢施舍的人的飯食,何況會有像你這樣拾到金子昧起來的行為來玷污自己的德行呢?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慚愧地又把金子扔到野外去。這就是“拾金不昧”一詞的來歷。中國歷史上有一大批廉潔奉公、執法如山的清官廉吏,如包拯、海瑞、裴嵩和、于成龍等等,他們的德行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受到人們的頌揚。古人認為,廉潔不僅僅是個人道德品質問題,而且關系到政治的公正。《晏子春秋·內篇》說:“廉者,政之本也。”范仲淹也說過:“天下官吏不廉則曲法,曲法則害民。”在階級社會,統治者大多窮奢極欲、貪得無厭,那樣的整體環境中能夠出現一大批清官廉吏及廉潔奉公的思想,可謂出污泥而不染,令人敬慕的。廉潔美德的形成和發展,是與悠久的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陶冶分不開的。傳說中的古代君子堯、舜、禹都是生活極其簡樸的;孔子提倡“見利思義”,不取不義之財;孟子講過“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韓非子也強調“修身潔白而行公正,居官無私”。可見,從古以來,倡廉戒貪一直是人們反復強調和推崇的美德。正是這樣的道德文化氛圍陶冶了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的善良百姓和仁人志士。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康熙
下一篇:繪畫·徐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