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唐代散文·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fēng)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 鳥飛不下,獸挺亡群。亭長告余曰: “此古戰(zhàn)場也。嘗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傷心哉! 秦歟漢歟? 將近代歟?
吾聞夫齊魏徭戍,荊韓召募。萬里奔走,連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地闊天長,不知歸路; 寄身鋒刃,腷臆誰訴? 秦漢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斁,無世無之。古稱戎夏,不抗王師; 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于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
嗚呼噫嘻! 吾想夫北風(fēng)振漠,胡兵伺便; 主將驕敵,期門受戰(zhàn)。野豎旄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 聲析江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須,鷙鳥休巢,征馬踟躕; 繒纊無溫,墮指裂膚。當(dāng)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覆沒; 尸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可勝言哉!
鼓衰兮力盡,矢竭兮弦絕; 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zhàn)矣哉暴骨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fēng)淅淅; 魂魄結(jié)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吾聞之,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漢傾天下,財殫力痛。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獫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師而還。飲至策勛,和樂且閑,穆穆棣棣,君臣之間。秦起長城,竟海為關(guān),荼毒生靈,萬里朱殷。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遍野,功不補患。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寢寐見之; 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兇年,人其流離。
嗚呼噫嘻! 時耶命耶?從古如斯! 為之奈何? 守在四夷。
****
《吊古戰(zhàn)場文》約作于玄宗天寶末年,作者李華時任監(jiān)察御史或右補闕。他曾奉命出使朔方,親見了北方古戰(zhàn)場的悲涼景況,深受觸動而發(fā)為此文。
盛唐時期,王朝統(tǒng)治者大事邊土拓展,窮兵黷武,給廣大人民特別是邊地民眾帶來了深重災(zāi)難,作者有鑒于此,撰作了這篇著名的散文。文章以四言為主,雜以駢體、辭賦用語,文、情、韻相輔相成,讀之有一種回腸蕩腑之概,抑揚頓挫之韻,成為千古樂誦之作。
****
就其內(nèi)容看,文章可分為五段——
第一段(第1節(jié)):古戰(zhàn)場慘象
——亭長點題,引發(fā)全文
第二段(2-4節(jié)):歷數(shù)三軍嘗覆之事變,又分三層;
第一層(2節(jié)):秦漢以來棄王道,尚黷武
——三軍初合未覆
第二層(3節(jié)):戰(zhàn)場上之殘酷場景
——三軍正覆之時
第三層(4節(jié)):化惻愴為悲歌
——三軍已覆及覆后
第三段(5節(jié)):解決邊患在守不在戰(zhàn)
——關(guān)鍵在于用人得當(dāng)
第四段(6節(jié)):痛訴戰(zhàn)歿者家人無限哀思
——為戰(zhàn)歿者吐氣,使黷武者炯戒
第五段(7節(jié)):推行教化,守在四夷
——施仁政之必然結(jié)果
以下分段略講——
第一段:古戰(zhàn)場慘象
——亭長點題,引發(fā)全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fēng)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 鳥飛不下,獸挺亡群。亭長告余曰: “此古戰(zhàn)場也。嘗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傷心哉! 秦歟漢歟?將近代歟?
一、詮詞釋句:
無垠與敻不見人——無垠,無邊。敻(xiòng兄去),同“迥”,遠也。這二句是說,邊塞之間,浩浩乎皆平沙無涯,迥遠而不見人煙。
黯與曛與挺——黯,心神沮喪樣子。曛,無光也。挺,同“鋌”,疾走的樣子。
亭長與將——亭長,地方小吏,掌管治安等事。秦漢時以十里為一亭,設(shè)亭長一人,唐代沿襲其制。將,還是。
二、略述大意:
浩渺的曠野漫無邊際,迥遠不見人跡;大河蜿蜒如帶,群山迭迭連綿。昏沉沉的慘淡荒涼,悲風(fēng)號而日光暗。那飛蓬折斷,野草黃枯,凜冽有如落霜的秋晨。禽鳥驚飛而無處落腳,走獸狂奔而離群失散。亭長對我說:“這就是古戰(zhàn)場,三軍曾經(jīng)在此潰敗覆亡。不時傳來鬼哭啾啾之聲,天陰之時常能聽見。”這真令人傷情痛心啊! 不知這戰(zhàn)場是秦代的呢,漢代的呢,還是近代的呢?
第二段:歷數(shù)三軍嘗覆之事變
此段文字較多,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秦漢以來棄王道,尚黷武——三軍初合未覆
吾聞夫齊魏徭戍,荊韓召募。萬里奔走,連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地闊天長,不知歸路; 寄身鋒刃,腷臆誰訴? 秦漢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斁,無世無之。古稱戎夏,不抗王師; 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于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
一、詮詞釋句:
徭戍、召募與暴露——徭,服役。戍,守邊。召募,以財招兵。暴(pù曝)露,此指于野外冒風(fēng)雨、頂寒暑,勞苦奔走。
腷臆與四夷——腷(bì必)臆,抑郁愁悶。四夷,古代漢族對四方少數(shù)民族的蔑稱。
中州耗斁——中州,中原。耗斁(dù妒),消耗敗壞。耗,損也。斁,敗也。連上幾句是說,秦漢以來,好舉兵征伐四夷,中原也頻遭戰(zhàn)爭之苦。
戎夏與王師——戎夏,指中原地區(qū)及其四境。王師,即天子之軍隊。古代認為天子以教化安天下,外邦不敢抵拒王者之師。
文教失宣與王道迂闊——文教,此指古代帝王用來駕馭天下的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失宣,不重視、不提倡。王道,此與“霸道”相對。前者是指以教化治國治民之法;后者則指用武力制服天下。迂闊即迂腐騖遠,不切實際。
莫為——沒有人去做,去實行。
二、略述大意:
我聽說,齊國與魏國是征發(fā)百姓來守衛(wèi)邊塞的,而楚、韓二國則實行募兵制,即以金錢來募集兵員。兵卒們長年于道途上奔勞,且連年露身于郊野,十分辛苦。早上,在沙漠草地上放馬;夜間,則踏著寒冰渡河。茫茫的遼野,不知歸路何方?置身于長矛鋒刃之間,向誰傾訴自己的苦情?秦漢以來,當(dāng)權(quán)者總是常舉兵征伐四夷,國力消耗殆盡,幾乎朝朝代代如此。古人認為不論四方異族,還是中原地區(qū),圣王的大軍是無人敢于抵抗的。自從仁義教化不事倡導(dǎo)后,軍事將領(lǐng)們則慣于用武力,以奇計詭謀來征服對方。其實,用奇兵獲勝同以仁義謀國是不同的,其結(jié)果是:遠離了王道。
第二層:戰(zhàn)場上殘酷場景——三軍正覆之時
嗚呼噫嘻! 吾想夫北風(fēng)振漠,胡兵伺便; 主將驕敵,期門受戰(zhàn)。野豎旄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 聲析江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須,鷙鳥休巢,征馬踟躕; 繒纊無溫,墮指裂膚。當(dāng)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覆沒; 尸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可勝言哉!
一、詮詞釋句:
胡兵伺便與期門受戰(zhàn)——胡兵,此指北方或西方少數(shù)民族的軍隊。伺便,趁便,即伺機而動。期門,轅門,此指軍營之營門。受戰(zhàn),應(yīng)戰(zhàn)。這二句是說,胡人軍隊常常伺機而動,中原主將驕橫輕敵,往往胡兵攻到營門口才倉皇應(yīng)戰(zhàn)。
組練與入面——組,即組甲,軍士所穿之鐵衣;被練,即步卒所穿之服。“入面”,即樸面。
至若窮陰凝閉——此指冬日天空情狀:嚴冬陰霾,層云凝結(jié)緊閉。
繒纊無溫與當(dāng)、假——繒纊(zēng kuàng增況),繒,古代絲織品總稱。纊亦作“絖”,絮衣之新絲綿。因為天寒地凍,即使穿上這些也不覺溫暖。當(dāng),值。假,同“借”。
憑陵、殺氣、剪屠——憑陵,憑借有利地勢去侵犯別人。一說,陵,通“凌”,憑凌,逼壓。殺氣,寒氣,肅殺之氣。剪屠,攻擊殺戮。
巨港與勝言——巨港,此指大河。勝言,盡言。勝(shēng),盡也。
二、略述大意:
真可嘆,可悲!那北風(fēng)卷沙折草,盡情施虐之時,正是胡兵趁勢襲擊之機。而中原的主將們驕惰輕敵,敵人到了營門才匆促迎擊。廣野里處處插上牛尾戰(zhàn)旗,平川間眾多兵卒奔馳作戰(zhàn)。軍法峻嚴,戰(zhàn)士心顫;威權(quán)至尊,生命一錢。鋒利箭頭,可穿骨頭;猛烈風(fēng)沙,刺破面皮。守軍與外敵拼命搏殺,高山與大河也震得昏迷;戰(zhàn)鼓、吶喊之聲將把江河震裂;沖鋒陷陣之勢,壓倒雷鳴電掣。及至冬云濃墨地凝聚天空,凜冽冷風(fēng)襲擊海角;積雪漲膝蓋,氷凌掛胡梢;猛禽鷹鷂蜷縮窠里,壯健戰(zhàn)馬也不敢奔馳;絮綿新襖也沒有了暖意,皮膚皸裂手指僵硬。正值這樣的嚴寒季節(jié),胡兵就成了天驕,仗著這肅殺之氣,兇殘地侵擾橫戮。他們還攔路截奪軍用物資,橫行沙場,攻擊士卒。都尉剛剛戰(zhàn)敗投降,將軍也即遭受屠歿;一瞥所見,尸首填塞了河港和堤岸,殷紅之血灌滿了長城洞窟。不論高貴與卑賤,全是一堆白骨。此種悲慘場景怎能盡述!
第三層:化惻愴為悲歌——三軍已覆與覆后
鼓衰兮力盡,矢竭兮弦絕; 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zhàn)矣哉暴骨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fēng)淅淅;魂魄結(jié)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一、詮詞釋句:
兩軍蹙兮——蹙(cù促),迫近,此作接觸解,是說兩軍作生死肉博。
降矣哉等二句——這二句是說兩軍決斗,投降吧,終生成為異族俘虜;奮戰(zhàn)吶,則落得個于丘沙上尸骨暴露。礫(lì),碎石或碎瓦。
淅淅與冪冪——前者說夜風(fēng)蕭瑟,后者是指慘氛密布的形景。冪(mì密),覆蓋,籠罩。
二、略述大意:
鼓聲低沉啊戰(zhàn)士力竭,箭已射盡啊弓弦斷絕;白刃互砍啊,寶刀斷折,兩軍近而肉搏啊生死相決。敗降吧,終身淪為異邦奴仆;奮戰(zhàn)啊,只怕于沙荒露骨! 禽鳥無聲啊群山默默而立,夜色悠長啊寒風(fēng)淅淅而啼;冤魂難散啊天色昏昏沉沉,鬼神匯聚啊愁云四布密密。看哪,日光慘淡啊,荒草離離;月色凄清啊,霜雪彌彌。試想,還有比這更加讓人疾首痛心泣血的慘景嗎?
第三段:解決邊患,在守不在戰(zhàn)
——關(guān)鍵在于用人得當(dāng)
吾聞之,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漢傾天下,財殫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獫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師而還。飲至策勛,和樂且閑,穆穆棣棣,君臣之間。秦起長城,竟海為關(guān),荼毒生靈,萬里朱殷。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遍野,功不補患。
一、詮詞釋句:
牧與林胡——牧,此指李牧。戰(zhàn)國末年,趙國良將李牧駐守雁門郡(今山西北部),謹慎守備,不輕易出戰(zhàn)。后來一舉大破匈奴十余萬騎,降服了林胡,單于逃走。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近趙之邊城(詳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林胡,古代匈奴族之一支。
財殫力痡——殫(dān單),竭盡。痡(pù鋪),病,此指疲憊。
獫狁與朔方——獫狁(xiān yǔn險允),亦作“玁狁”。周朝時北方的一個少數(shù)民放,秦漢時稱匈奴。周宣王時,獫狁入侵,尹吉甫率兵逐至太原(今寧夏固原一帶)而歸。朔方,古代地名,與獫狁活動地區(qū)相近,漢武帝時設(shè)朔方郡。在今寧夏靈武一帶。
飲至策勛與穆穆棣棣——飲至,是指古代軍隊出征凱旋時,要到宗廟告祭,然后飲酒祝賀。策勛,把功勛記載在簡冊上。穆穆棣棣,是說儀態(tài)端莊安詳?shù)臉幼印R徽f,棣棣是指雍容嫻雅的氣氛。
朱殷與陰山——朱殷,指鮮血,朱紅色。殷,赤黑色,鮮血原是紅色,時間一久,變成了赤黑色。陰山,指于黃河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諸山脈之統(tǒng)稱。漢武帝時,衛(wèi)青、霍去病北征匈奴,用死傷兵力數(shù)萬的代價,終于控制了陰山一帶地區(qū)。
二、略述大意:
我聽說,戰(zhàn)國時李牧只統(tǒng)領(lǐng)趙國士卒,就在北方疆土上大破了匈奴之一支——林胡,趕跑了強橫的匈奴,開拓了邊疆。但漢朝卻動用了全國兵力,最后國力盡耗,百姓勞苦。其實,成敗在于用人得當(dāng)與否,選任良將就行,并不在于要眾多兵卒。周代獫狁入侵,周人北征直至寧夏太原;又在朔方修筑了城池,全軍勝利而歸。還于宗廟高祭,宴飲記功,團結(jié)安詳,和穆雍容的氣氛,彌漫在君臣之間。秦代修筑長城,東至大海筑關(guān),傍山修墻,長達萬里,但因此戕害了天下百姓,赤血浸染了江山。漢代征伐匈奴,雖然奪得了陰山一帶大片土地,但尸體相枕堆滿曠野,真是功績難以補償?shù)溁?
第四段:痛訴戰(zhàn)歿者家人無限哀思
——為戰(zhàn)歿者吐氣,使黷武者炯戒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 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 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 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寢寐見之; 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 必有兇年,人其流離。
一、詮詞釋句:
蒼蒼蒸民——蒼蒼,眾多的樣子,蒸,同“烝”,眾也。烝民,即眾民。
悁悁心目——悁悁(juān捐),憂悶的樣子。心目,指內(nèi)心。
布奠傾觴——布奠,擺好了祭品。傾觴,傾倒酒水祭地。
人其流離——其,猶“將”也。這句是說,百姓們還將顛沛流離。
二、略述大意:
天下眾多百姓,哪個人沒有爹娘?從小就又提又攜,且捧且背,精心照料,唯恐不能成長;又哪個沒有兄弟,親密有如手足;又哪個沒有夫妻,相敬相愛,情深意長?他們活著,朝廷給予什么恩澤?又有什么過錯,朝廷要驅(qū)趕他們進入鬼哭狼嚎的生死場?戰(zhàn)場上的是生是死,家中人毫不知情;有時雖傳來音訊,又使人將信將疑。白日心憂眼含淚,入夜相見在夢里;現(xiàn)在,擺好祭品灑酒在地,放聲號哭望天際。莽莽天地為之憂憤,殷殷草木無不悲凄;憑吊祈禱路遙難至,親人的魂魄啊,何處歸依?都說,大軍之后必有災(zāi)年,百姓還將逃荒流離!
第五段:推行教化,守在四夷
——施仁政之必然結(jié)果
嗚呼噫嘻! 時耶命耶?從古如斯! 為之奈何? 守在四夷。
一、詮詞釋句:
守在四夷——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意謂古時圣賢帝王施仁政,行王道,四夷為天子守土,戰(zhàn)爭就可以避免了。
二、略述大意:
啊! 唉!莫不是時運所致,還是命中注定? 自古以來就是如此,有無辦法改變它呢?那得依恃朝廷推行仁德教化,讓異族衷心歸附,戰(zhàn)禍就不會再起了。
****
李華此文,原是為古戰(zhàn)場作“憑吊”之散文,最后卻變成了一篇有思想、有論據(jù),且又富有感情的反黷武的諫表。其實,吊古只是手段,反黷才是真意。因此,本文的主旨在于:吊戰(zhàn)場,反黷武。
依照此旨的要求,作者調(diào)動了種種藝術(shù)手段為之服務(wù)。主要有——
第一、在題材選取上
它的題材是寫戰(zhàn)場。古今戰(zhàn)場眾多:有城邑的,有郊原的,有沿江的,又有循湖的,還有巒岳深谷等等。但是此文偏偏選擇了邊地。為什么?大概是邊地,歷代多戰(zhàn)事,取材方便;或者邊地多荒涼曠遠,更好造境;還有更重要原因是文旨的需要。正如清人浦起龍所說:“戰(zhàn)場所在多有,文則專吊邊地,非泛及也。開元、天寶間,迭起外釁,藉以諷耳。與少陵《出塞》詩同旨。”(見《古文眉詮》卷五十五)
第二、在結(jié)構(gòu)營造上
文章結(jié)體圍著文旨需要而設(shè),此乃常理。但此文在文章布局上有自己的妙著。試看,文章開頭,劈空就為人們描繪了一幅戰(zhàn)場圖;繼之,用“借點法”(李扶九語),歷敘前代之戰(zhàn)事成敗故事,然后開始正寫戰(zhàn)爭場景,達到淋漓盡致;在末段卻又出了奇筆,嵌入一段寫“家”的文字,為“戰(zhàn)歿者”家人抒發(fā)質(zhì)疑與哀思,留下了余波;最后,文尾結(jié)題:在守不在戰(zhàn)。
前人認為這篇文章,專寫戰(zhàn)事、戰(zhàn)場,以及戰(zhàn)事引發(fā)的種種嚴重后果,“將秦漢及近代上下數(shù)千百年,反反復(fù)復(fù)寫得愁慘悲哀,不堪再誦”(《古文觀止》評語)。文中詞意悲切,感情激楚,確實有些令人難以卒讀。這大概也是作者所要的效果吧! 其實卻是千古“樂誦”之至文!
第三、在手法運用上
清人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曾經(jīng)于“評解”中說:
但用賦體為文,段段用韻,感慨悲涼之中,自饒風(fēng)韻,故而人人樂誦。且可為窮兵者炯戒,可為戰(zhàn)場死者吐氣,讀者無不嘆息,真古今至文也。
李華這篇文章在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上確是多樣的,其藝術(shù)效應(yīng)也是顯豁的。它以文旨為中心,采用了以下種種手段——
為了便于鋪陳,即用了賦體手法,竭力張揚,多方渲染,異峰突起,使戰(zhàn)場慘景,戰(zhàn)事后果,得以盡情顯露。
為了更好抒情,又引入了騷體文段,抒發(fā)了作者發(fā)自肺腑的悲壯之氣,凄惋之情,寫得十分真摯,不能不讓人為之掬淚。
為了深刻揭露,還借助了寫實與想象結(jié)合手段,具體細致而震撼心靈地描摹了戰(zhàn)爭中種種殘酷場景:荒曠邊地,朔風(fēng)呼嘯,卷石折木,刺骨裂膚;敵我搏殺,山搖地動,戰(zhàn)鼓吶喊,江河震裂;冬云壓境,冰凌胡梢,鷹鷂蜷縮,戰(zhàn)馬不前,肅殺之氣,彌天塞地。
第四、在文體安排上
這篇作品,就文體來說,基本上屬于散文范疇,但在行文需要時,往往汲取了其他文體的某些表達手法。正如上述,以賦體鋪排情節(jié)與說理,用騷體來抒發(fā)深情和感慨等等。文中在遣詞造句上,時有駢文俳句的出現(xiàn),但并無板滯之失。因為它采取了奇偶相間,駢散結(jié)合之法,該單行的則單行,該駢儷的則駢儷,其運用相當(dāng)活靈。因此,此文已透出有別于當(dāng)代時文的“唐式古文”的特征與氣勢,為后起的韓柳古文運動開了先路。
上一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兩漢散文·司馬遷與《史記》
下一篇:先秦(含秦)散文·諸子散文·呂不韋與《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