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論·詞源
南宋末年張炎著。炎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南宋初大將張俊的六世孫。祖父輩皆以詞名,且擅音律。張炎前期生活優游,宋亡后落拓江湖,一生致力于詞的研究與創作,是南宋詞壇名家,有詞集《山中白云詞》或名《玉田詞》,對清浙西派有很大影響。《詞源》是他晚年的著作,分上下兩卷。上卷專論宮律,屬于樂曲方面的事,有《五音相生》、《陽律陰呂合聲圖》、《律呂隔八相生圖》、《律呂隔八相生》、《律生八十四調》、《古今譜字》、《四宮清聲》、《五音宮調配屬圖》、《十二律呂》、《管色應指字譜》、《宮調應指譜》、《律呂四犯》、《結聲正訛》、《謳曲旨要》等十四則。下卷兼論作法,屬于填詞方面的事,有《音譜》、《拍眼》、《制曲》、《句法》、《字面》、《虛字》、《清空》、《意趣》、《用事》、《詠物》、《節序》、《賦情》、《離情》、《令曲》、《雜論》、《五要》等十六目。
張炎論詞,首標音律,“詞之作必須合律”是他關于格律方面不可動搖的原則。但作為一代詞壇名家,他也認識到了“音律所當參究,詞章先要精思”。在詞的語言方面以“雅正”為準。于此基礎上更要“清空”:“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昧”。但他的清空之論,也不過是屬辭明快、融化典故等意。于詞人中最推尊姜夔,認為姜詞的清空之作好像“野云孤飛,去留無跡”。對秦觀的評價也很高,認為他的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但對蘇辛兩大詞人甚至以知音律著稱的周邦彥,都有不滿之意。總之,張炎論詞,雖偏重于形式,但書中關于詞的創作方法的討論,是有其作為一代名家的創作經驗為基礎的,很值得后世詞人借鑒。龍榆生先生曾評:“詞之有學,實始于張氏,而《詞源》一書,乃為研究詞學者之最要典籍矣。”有1986年中華書局《詞話叢編》本,另有196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與蔡嵩云《樂府指迷箋釋》合刊的夏承燾《詞源注》本,該本下卷中有關詞的理論批評部分,注釋詳瞻,可資參閱。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論·袁枚
下一篇:繪畫·趙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