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新五代史
74卷。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后世為區別于薛居正等官修的《舊五代史》,方稱《新五代史》。有本紀12卷,前傳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譜11卷、四夷附錄3卷,共74卷。記載了自后梁開平元年(907)至后周顯德七年(960)共53年的歷史。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江南廬陵(今吉安)人。他在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任諫官時,參加了范仲淹領導的“慶歷新政”活動,后被貶為地方官,一直到至和元年(1054),才被調回,任翰林學士,主編《新唐書》。《新五代史》編撰的時間沒有明確的記載,從他寫給尹師魯、梅圣俞等人的信來看,在景祐三年(1036)前已著手編寫,到皇祐五年(1053)基本上完稿,先后經過18年的時間。
在編撰體例方面,《新五代史》改變了《舊五代史》的編排方法。《舊五代史》分《梁書》、《唐書》等書,一朝一史,各成體系,《新五代史》則打破了朝代的界限,把五朝的本紀、前傳綜合在一起,依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編排。《舊五代史》不分類編排列傳;《新五代史》則把列傳分為各朝《家人傳》、《死節傳》、《死事傳》、《一行傳》、《雜臣傳》等等,十國稱為《世家》,并有《十國世家年表》。本書文辭力求“高簡”,對史實多有忽略,書出后為不少學者指責。元纂宋、遼、金三史,明纂元史,清纂明史,皆不從此書之例。另外,歐陽修在書中竭力宣傳儒家思想,故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北宋之后,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新定學令內,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歐陽修所撰”。不過,由于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后于《舊五代史》,看到了《舊五代史》編撰者所沒有看到的一些材料;他往往采用小說、筆記之類的記載,補充了《舊五代史》中所沒有的一些史實,故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二史亦可以互相補充。注釋原有徐無黨注,但頗為淺陋。
有吳鎮《五代史記纂誤》,清彭元瑞、劉鳳浩合撰《五代史記注》等。中華書局校點本,以百衲本(影印南宋本)為底本,對校了貴池本(清貴池劉氏影印南宋本)、殿本、南昌本(清南昌彭元瑞注釋),參校了明注文盛本、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鄂本(清崇文書局本)、徐注本(清徐炯注補《五代史記》抄本)、劉校本(清味經書院刻本),附有劉氏等《五代史記校勘札記》以及傅增湘校勘成都書局本本紀部分。
上一篇:書法楹聯·文徵明
下一篇:天文歷法·新星與超新星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