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新星與超新星的記載
有的星星原來很暗,突然之間它明亮起來,在幾天之內亮度增加到幾千至幾萬倍,這稱為新星;增加到幾千萬倍甚至上億倍的稱為超新星。新星與超新星都是爆發型的變星,爆發之后又逐漸暗淡下去。這在我國古代都稱之為客星。我國古代對新星和超新星的記載,很是久遠,早在公元前14世紀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七日己巳夕兌出新大星并火”“辛未出酘新星”的記載,前者說的是某月七日黃昏有一顆新星接近“大火”星(即天蝎座d星,我國稱為心宿二),后者說辛未這天新星消失了。“客星”這一名稱最早見于《漢書·天文志》,其中記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六月,客星見于房”。說的是房宿(天蝎座頭部)的一顆新星。這是我國史籍中最早的新星記錄。這顆新星中外史書都有記載,但我國記載的最為詳細,不但有出現的時間,還有出現的方位,古希臘的依巴谷就沒有記下這些。法國天文學家比奧在他所作的《新星匯編》中,把這顆新星列為首位。自商代至17世紀末,我國的史書共記載了新星、超新星90顆左右,其中大約有12顆屬于超新星,其中的二顆,即公元185年和393年出現的超新星,全世界只有我國擁有記載。我國這樣豐富翔實的歷代新星爆發記錄在世界各國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在我國記載的所有新星、超新星中,最為重要、最令世人矚目的是宋至和元年(1054)出現的天關客星(即金牛座星)。這顆星在天關星附近于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公元1054年7月4日)開始爆發,到嘉祐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6日)消失,長達643天。在這將近兩年的時間里,我國史書均有詳細記載:“嘉祐元年三月,司天監言:‘客星沒,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關,晝見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本世紀二十年代,哈勃等西方天文學家指出,金牛座蟹狀星云與我國古人記載這次天關客星的爆發有關,40年代荷蘭科學家奧爾特又進一步確證。50年代以來,隨著射電天文學的興起,世界上不少學者又對我國古代的新星與超新星記錄作了詳細研究。研究證明,我國古代的12次超新星記錄中,有7個以上對應于射電源,這對天體物理學的研究無疑具有重大的價值。20世紀60年代末有關1954年超新星爆發遺跡的研究又傳捷報,有人在蟹狀星云中心發現了一顆脈沖周期很短的射電脈沖量,它的本質就是一顆快速自轉的中子星。中子星的發現過程再次體現了中國古代新星與超新星的記錄的重要性。先人積累的寶貴的天象史料,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在世界上都是無與倫比的。
上一篇:古代典籍·新五代史
下一篇:音樂戲曲·昆曲